“这个调解方案我接受。”近日,延长县综治中心调解室内,郭女士激动地说。
调解桌上协议书墨迹未干,纸上的字却掷地有声,为一场持续1个月的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这场因房屋漏水赔偿引发的邻里争执,在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耐心调处下,由最初的面红耳赤变成握手言和。这是延长县创新基层治理、以“五说解疙瘩”工作法化解矛盾的生动实践。
暖心调处,办好群众心头事
“五说解疙瘩”工作法,“五说”即“说事、说情、说理、说法、说教”。郭女士的诉求得以解决,受益于“五说解疙瘩”工作法的合理运用。
今年8月初,延长县城区步行街小区的郭女士与张女士均外出,张女士家中水管意外破裂,导致大量积水渗入楼下郭女士家。双方对赔偿金额分歧较大,协商无果后,郭女士的丈夫选择到县上新成立的综治中心调解。
中心窗口受理案件,立即将其分流至县司法局驻中心调解能手白建学手中,同时协调法院派出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卫亚平共同参与。他们随即启动标准化调解流程:先“背靠背”分别倾听诉求,全面掌握双方痛点,实地勘察受损房屋,对家具、电器损失折旧估算。调解阶段,两人采用“五说解疙瘩”工作法,邀请社区网格员、邻里代表共同参与。他们既向张女士、郭女士分析疏导,又从法律层面明确“漏水责任归属”,从情理层面化解“情绪对立”。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张女士再赔偿7000元,当场结清款项,纠纷就此化解。
这场高效调解的背后,是延长县综治中心发挥“解纷中枢”作用、整合多部门资源的生动实践。中心推行“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服务模式,将调解、仲裁、诉讼、信访接待等功能整合,让群众无需多头奔走即可解决问题。
建立机制,让治理痛点成为改革支点
“今天你们把派出所、司法所的同志都叫来,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问题。”近日,延长县黑家堡镇综治中心,村民老南攥着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因排水沟不畅,老南家这三年每逢下雨窑洞就灌水,他和隔壁邻居因此吵得不可开交。然而,他们吵完问题还在,老南愁了三年的问题在“五说”中化解了。
群众的诉求千千万,“五说解疙瘩”的背后,是延长县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让群众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民生诉求、利益争议等得到高效率处置。
延长县将治理痛点转化为改革支点,以党建引领筑基,织密组织体系释放治理动能。一个个网格党组织建设推动治理责任直抵末梢,3200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前端排查化解纠纷占比达68%。与此同时,创新“村民说事会”“网格议事厅”等载体,建成多个法律服务站,形成层层递进调解机制,既保证了调解工作的规范性,又确保了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
不仅如此,县级综治中心整合24个部门,实现多项事项“一门办结”。发挥“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作用,实行分级管理管控重点人员,常态化排查化解矛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县域终结”。
“五说”终点,是群众的心田
终结矛盾,就要切实走进群众心田。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延长县综治中心调解员白建学说:“群众要的不是‘输赢’,而是一个公道和便捷的解决途径。”而他的秘诀是:守住为民初心,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在“解疙瘩”调处中心,法官说法、人民调解员说理、乡贤说教等多种调解方式形成合力。延长县推动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常态化入驻中心,并设立了公安局、检察院联合调解室。专业人士的参与提高了调解的权威性和结果的合法性。
真切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延长县级综治中心自2025年8月试运行以来,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0.3%。延长县人民法院诉讼案件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24年一审新收案同比下降10.67%;命案连续53个月保持“零发生”;刑事案件、电信诈骗同比分别下降32.8%、50.6%,创全县历史纪录。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通过前端化解、多元调解,大量矛盾纠纷在诉讼前就得到妥善解决。
诉求有人应、问题有人管、事情能办好,群众有了“到综治中心能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信。延长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高智表示:“平安建设需要从小切口破题。我们以排水纠纷、欠薪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让老百姓信法不信访。”
基层矛盾纠纷复杂又多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也将助力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