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月满中秋情意浓。中秋,串联起人间的思念与团圆,承载着浓浓的思念与感怀,也是笔下最易动情的主题。每一篇作文,在笔墨间,都传递着一段最真挚的心声表达。有亲人们围坐分食月饼的细碎暖意,有他乡抬头见月时的丝丝惦念,还有对“家国共团圆”的懵懂感悟,字里行间,皆是眼中的中秋。本期策划,让我们一起品读孩子们笔下的中秋气息与赤诚心意。
浓情赏秋月,古今谈情愁
宜川县中学高二(14)班 杨茜
有人说,圆月上那片灰蒙蒙的斑痕,是从古至今人们心头抹不去的情愁。原本皎洁的月轮,因这隐约的缺憾,反而更显真实,月本无瑕,却因这缕缕斑驳而更显丰盈——恰似中秋的隐喻:圆缺相伴,有情有韵。
古人深信月亮能寄托情思。于是,那些绵延不绝的怀想在时光更迭中,酿成了动人的故事,最终又凝练为诗行,这千般情愫以另一种方式抒发。于是,每当月光洒落人间,我们便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叹息与低语,那些被封存于诗句中的悲欢,跨越一个又一个中秋,轻轻扣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
中秋的月,以其最圆满的姿态,反而最深刻地映照出人间的缺憾。但也正是这份缺憾,让相隔万里的人们,在共望一轮明月时,达成了精神上最完满的团圆。
中秋的月,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份无遮无拦的乡愁,清浅直白,却道尽了天下游子最初的心事。这轮月是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写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推人由己的旷达,含蓄惆怅地流露出哀愁;是在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变得深沉阔大,化作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浩瀚咏叹,将个人的思念升华为对普天下离别者的深情共情;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彻悟,直面并接纳了这永恒的缺憾,最终将所有的祝愿凝练成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再仅仅是思念,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祝福,是穿越时空的慰藉。
这份穿越千年的慰藉,最终沉淀为皎洁的月光,温柔地照耀着今日的中秋。它照耀着温情阖家之秋。这月光照耀着寻常人家的团圆宴,映照在父母期盼的眼眸、孩童嬉闹的身影和满桌熟悉的家常滋味上。此情此景,是中秋传承千年最温暖的底色。它也照耀着壮怀坚守之秋。这清辉同样毫无偏袒地洒向边关哨所、科研重地与救灾一线,那些为守护万家灯火而主动选择缺席的背影之上。他们的别离,并非无情,而是将对小家的眷恋,化作了对国泰民安的坚定守护。它更是照耀着无声奉献之秋。于是,苏轼笔下“此事古难全”的个体缺憾,便从一个家庭餐桌旁的空位,扩展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为了更宏大的愿景而心甘情愿承受的离别。这份“难全”,在奉献精神的淬炼下,闪耀出崇高而壮丽的光辉。
浓情赏秋月,古今谈情愁。这情愁,从李白的窗前霜,流成苏轼的杯中酒,最终汇入今日无数默默坚守者的无言大爱。月有阴晴圆缺,而人贵在有所执着。当我们为远方的守护者许下“人长久”的祝愿时,这中秋的明月,便圆满无憾。
月明人团圆,秋思落我家
延安培植小学六年级(2)班 马煜婷
又是一年中秋至,我不禁想起诗人王建那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在我心里,秋天的思念,恰恰落在了我家温暖的窗前。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也叫“八月半”或“仲秋节”。许多家庭都会在这一天相聚团圆,因此中秋又被称作“团圆节”。
每年快到中秋,学校都会给我们每人发月饼。那天我们正在上课,广播里忽然传来通知:“四年级同学由班主任带队到操场领取月饼。”教室里瞬间沸腾起来。老师几次制止未果,只好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再说一句话,就没有月饼。”神奇的是,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排队领月饼时,大家一反常态不再拥挤,变得出奇有序。终于轮到我了,我双手接过月饼,向老师道谢后,便蹦蹦跳跳地回到教室。那天晚饭时,食堂还特意给我们加了“汉堡”——两片饼夹一片肉和一点青菜,同学们个个视若珍宝,连掉下的碎渣也不放过,可真是把“光盘行动”贯彻到了极致。
周五放学,我刚上车就闻到一阵香味。仔细一看,车座上放着一盒已拆封的月饼。我立刻闹起小脾气:“爸爸,你怎么不给我留?”爸爸哈哈大笑:“傻丫头,妈妈回来了,月饼是她吃的。家里还给你留着呢!”“这还差不多!”我这才嘻嘻笑起来。
晚上,我们全家一起赏月。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嫦娥真的住在月亮上吗?她是怎么飞上去的呀?”妈妈轻声讲起那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嫦娥为了保护仙丹,不得已吞下它,随后身体渐渐轻盈,终于飘向月宫……”我依偎在妈妈怀里,听着听着,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指导教师 王佳)
难忘的中秋之夜
延安育英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3)班 韩子晨
中秋节的脚步悄然而至,空气中弥漫着月饼的香味,那是团圆的味道。我对这个节日总是充满期待,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家的象征。
家中的中秋节总是热闹非凡。爷爷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口味的月饼,有五仁的、豆沙的,还有我最爱的莲蓉的。他总说:“这是传统,要传承下去。”餐桌上,家人围坐,佳肴满桌,每一道菜都充满家的味道。
哥哥是个文化小达人,他告诉我们,中秋节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成为全民的节日。那时,月饼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传递思念和祝福的媒介。我听得入迷,不禁想起那些关于月饼起源的传说,它们像是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我们的文化之中。
夜幕降临,我们一家人来到院子里赏月。月亮如盘,高悬天际,清辉洒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妈妈开始讲起嫦娥奔月的传说,那是古老的故事,却总能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接着,我们还玩起了猜灯谜的游戏,每当有人猜中,都会引来一阵欢笑。
这样的中秋节,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团圆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更是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我感谢这个家庭,感谢每一个为这个家付出的成员。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
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每一个中秋节都能如此温馨、快乐。我期待着与家人共度更多的时光,期待着每一个团圆的瞬间,因为那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我永远的回忆。 (指导教师 宋阿蓉)
月满中秋夜,家睦话团圆
延安育才学校六年级(5)班 贺福良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承载着中华儿女团圆情思的中秋节。它别称“女儿节”“团圆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镌刻在民族文化基因里的重要印记。每至此时,“阖家团圆”便成了最温暖的主题,家家户户围聚一堂,或共赏皓月,或分食月饼,或夜游观灯,或浅酌桂花酒,把寻常日子过成了诗。
去年的中秋,这份诗意尤为真切。晚饭后,我和家人循着月光的指引,登上楼顶赏月。当夜幕缓缓拉开,一轮圆月从天际冉冉升起,银辉倾泻而下,恰好映着几缕如羽毛般轻盈的青云,像是给月亮缀上了柔软的纱衣。我们围坐成圈,手中的月饼甜糯适口,耳边的家常话温热贴心,风里带着淡淡的桂香,那一刻的惬意与幸福,在心底悄悄漾开。望着眼前的月,忽然想起李白的《月下独酌》,便忍不住朗声吟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话音未落,家人的掌声便响了起来,夸赞里的暖意,比月光更让人舒心。
你瞧那夜空里的明月,多像一颗温柔的星辰,伴着蓝色的地球静静流转。它洒下的银辉似雪花般轻盈,却能为黑暗的夜添上一抹柔亮,带着几分神秘,又满是抚慰人心的力量。而中秋的月,更是一年中最圆、最亮,也最富诗意的模样——满月时,它像一枚温润的玉盘,稳稳地悬在墨色的天幕上,与漫天星辰相映成趣,清辉漫过大地,轻轻“抚摸”着世间万物,让一切都浸在静谧里,宛如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让人不自觉地沉醉其中。难怪李白在《古朗月行》里会写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诗句,这般天真的联想,恰恰道尽了中秋明月的澄澈与美好。
关于月亮的故事,中国人已传颂了千年。嫦娥奔月的传说里,那位居于月宫的仙子,始终温柔地俯瞰着人间烟火。就像苏轼在词中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相隔千山万水,无论身处天涯海角,人们总能共望这一轮皎洁明月——它不仅是中秋的符号,更藏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也总能给人带去穿越黑暗的勇气与对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