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宜
2025年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90周年。毛泽东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在中共党史和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为历史地位的落脚点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红军长征史》都作出了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历史》指出,俄界会议以后,中共中央率领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向甘南腊子口前进。经过英勇战斗,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根据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获悉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情况,毛泽东提出到陕北去。同时,按照俄界会议的决定,北上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会后,陕甘支队越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吴起县)。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指出历时一年的长途行军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的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并以陕、甘、晋三省为发展的主要区域。红一方面军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红军长征史》指出,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宣告历时一年,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从而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狂妄计划的破产,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雄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结果,是广大指战员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结果,是北上方针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红军长征史》都高度肯定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的历史地位。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清晰明确,无可争议。因此,由“结束地”讲“落脚点”,理所当然。
二、以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地为历史结论的落脚点
关于吴起是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地的历史结论,是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明确写道:“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铁边城张湾子(今吴起县辖)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入陕作战主要在西边打蒋。我们需要了解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的情况,以及陕北苏区的情况。我们可以与他们联系见面,确定我们的方针。现在我们已到陕西,去保安(今志丹)尚有五天路程。到保安,如无特别敌情,把保安变为苏区。现决定在保安暂停,如敌情许可,可把部队放在吴起镇、靖边,派负责人到苏区去。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虽然是讨论入陕作战等问题,但是也基本定调了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的方式和形式,即以联系的方式,部分的、代表式的见面形式会师,而非两军集中起来式的、大规模的会师形式。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还不具备大规模会师的条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对陕北红军、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以及陕北苏区的确切情况不是很清楚,需要了解情况。另外,陕北苏区正处在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由先期到达陕北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和陕北当地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整编的红十五军团正在经历劳山和榆林桥战斗,国民党大军压境,红十五军团不可能抽身,也抽不了身大规模会师。即便是11月7日,毛泽东、彭德怀等率红一军团前往甘泉道佐铺红十五军团部,会见徐海东、程子华、郭述申等,也并非全军集中起来形式的会师,而是一起商定直罗镇战役计划,准备投入到新的反“围剿”斗争当中去。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甘苏区西北大门——陕北吴起镇。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很快同当地苏维埃政府、游击队和陕北红军取得了联系。10月20日晨,毛泽东接见了定边县苏维埃政府(驻地今吴起县五谷城镇凤凰寺村)主席王玉海,紧接着又接见了赤安县游击支队队长兼政委张明科,向他们了解陕北苏区、陕北红军和刘志丹的情况。在谈话中毛泽东指出,地方游击队要和苏区政府及群众搞好关系,游击队和苏区政府要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保卫苏区。10月21日,吴起镇战斗(又称“切尾巴”战斗)取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敌人的追击计划,使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站定了脚跟。“切尾巴”战斗胜利后,中央红军分别与当地县、区、乡干部,游击队、赤卫军及群众举行庆祝会、联欢会、群众大会等,宣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巩固和发展西北苏区,扩大地方武装组织,积极投入到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国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去。10月22日晨,根据张明科的汇报,毛泽东接见了第一个陕北红军代表——陕甘边区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政委龚逢春。龚逢春把陕北苏区正在进行“肃反”以及苏区和红军的情况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做了如实汇报,并认为刘志丹、习仲勋等不是反革命,不应该逮捕他们。毛泽东指示龚逢春等,要发动群众做好赤化工作,并明确表示,相信创造了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陕北的“肃反”问题、刘志丹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当日,党中央即派贾拓夫和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等,作为先遣队携电台寻找刘志丹。其间,毛泽东委派民运部长协助赤安游击支队队长张明科在吴起镇召开了30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在会上成立了赤卫军第四联总队。会后举办了地方干部和游击队干部学习班,为苏区的政权建设和扩大地方武装组织培训了人才,组成以刘悠安为组长的工作组,协助定边县革命委员会搞好政权建设,任命谢维俊为三边“ 剿匪”总指挥,协助地方“剿匪”。同时,给定边县游击队、赤安游击支队、陕甘边二路游击队配发了一批枪支弹药,装备了地方武装组织。毛泽东还特意赠送张明科一把手枪。在吴起镇期间,毛泽东会见了红十五军团前来联系的同志,并写信给徐海东、程子华,感谢在陕北坚持战斗的红十五军团的同志,并向全军团同志表示慰问。 10月30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下,离开吴起镇向甘泉下寺湾前进。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泉下寺湾召开会议。同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副主席为周恩来、彭德怀。同时,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司令员为彭德怀,政治委员为毛泽东。下辖两个军团,原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改编为第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
综上所述,现行历史教科书中所写的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就是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期间同原红二十六军下属赤安游击支队、陕甘边区二路游击队等负责人和当地游击队队员、赤卫军以及红十五军团派来联系的同志的会师。1935年11月7日,甘泉道佐铺的会师,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红一方面军下辖的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的会师,因为经过11月3日甘泉下寺湾整编后,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同属中央红军所辖了,也就是红一方面军。 1959年(吴旗县并入志丹县期间),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中共志丹县委、志丹县人民委员会在当年红军会师地——吴起镇洛河西岸、二道川川口修建了一座“志丹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正面赫然镌刻着“红军会师地、英名垂千古”10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世代流传,广为传颂。因此,由“会师地”讲“落脚点”,理之所在。
三、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出发地为历史史实的落脚点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中央红军长征结束了。面对何以立足、何以生存、何以发展的问题,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期间深入研究形势,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吴起成为“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起点和出发地。
当时,陕甘革命根据地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部、第十七路军杨虎城部,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等部大兵压境,“围剿”红军的兵力达10余万人,形势十分危急。陕北苏区“肃反”错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干部遭逮捕和杀害,造成根据地内危机重重。中共中央立足未稳,对根据地情况还缺乏深入了解。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艰苦行军后,减员严重,彭德怀后来在自述中写道:红军陕甘支队“在哈达铺整编时一万四千余人,到吴起镇只剩七千二百人”,急需补充兵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正确解决,中共中央在陕甘根据地就难以发展,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也难以完成。为此,党中央和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形势,制定决策。
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毛泽东作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并作结论。报告说:“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全国革命总指挥部到这里,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敌人对我们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区域。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黄河结冰后再向东。要极大地注意同西北同志的关系,应以快乐高兴的态度和他们见面。当前世界革命进到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到处冲突。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华北,反帝运动高涨,反帝革命在全国酝酿,陕北群众急需革命,这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粉碎敌人‘围剿’还要有好的领导。”在结论中指出:“结束一年长途行军,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是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要加强白区、白军工作和游击工作的配合。要尊重地方群众的意见,不要自高自大地压制他们。动员群众主要依靠地方工作,不依靠他们没有办法。”与会者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和结论。10月25日,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目前的军事形势和任务。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胜利地到达目的地,一年来的奋斗能得如此成绩,并获得粉碎新的‘围剿’的各项条件,是由于党的领导正确。”“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当前的任务是: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争取群众,扩大红军;改善生活,充实被服。”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关于部队工作,毛泽东指出,部队减员,队伍虽小,但它是将来发展的基础。现在环境改变,二万里完结,将来再不会有二万里,应向干部解释发展前途。关于陕甘支队南下与红二十五、二十六军会合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问题,认为目前主要作战方向是南边,要先将董英斌两个师消灭。二十五、二十六军在甘泉、富县集中配合作战。如能再对杨虎城、孙蔚如由南城开渭水的一路继续给予打击,能打两个胜仗,即可打破“围剿”。要在严冬之前粉碎敌人“围剿”。会议还确定了常委分工,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秦邦宪负责苏维埃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局和后方军事工作。
吴起镇系列会议是为完成中央红军长征任务召开的最后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确定了党和红军目前的行动方针,提出了今后的战略任务,实现了从“战略转移”到“战略立足”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始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苏区的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吴起十三天开启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从吴起出发,走向甘泉、走向瓦窑堡、走向保安、走向延安,党中央“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转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功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从而走向西柏坡,走向北京,建立新中国。因此,由“出发地”讲“落脚点”,理亦宜然。
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得以胜利完成,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今天,我们的新长征路,就是要沿着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作者系吴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起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