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5日
争分夺秒护生命 匠心巧手续新生
延安市人民医院成功救治多例高危肢体离断伤患者
  本报讯(通讯员 高小娥)近期,延安市人民医院骨科四病区董卫东主任团队接连接诊多例因意外导致的严重肢体创伤患者,涉及血管断裂、神经损伤、多发骨折等复杂伤情,均危及肢体存活甚至生命安全。科室团队在手术麻醉科、输血科的协助下,凭借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高效的急诊响应流程及默契的合作精神,成功为患者实施手术,最大限度保留其肢体功能,用专业与担当守护患者健康。
  8月31日,51岁的姬先生因电锯锯伤左上臂,被紧急送往延安市人民医院。入院时,患者左上臂前侧及内侧可见长约12cm 斜形深裂伤,创面渗血明显,肱二头肌、肱肌断端暴露。更危急的是,CT检查提示“左侧肱动脉近段未见显影,考虑血管断裂”,同时合并正中神经断裂、三角肌部分断裂,若不及时恢复血流,左臂恐面临缺血坏死风险。
  “患者伤情属于高危创伤,Caprini评分7分,必须争分夺秒!”副主任医师白顺宁迅速启动急诊流程:一边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术前检查,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并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一边协调手术麻醉科做好全麻准备。
  手术中,主任医师丁俊杰、副主任医师白顺宁团队面临多重难点:肱动脉断端回缩且管腔内形成血栓,需在加压止血下精准分离血管两端,清除血栓后用7-0无创缝合线进行显微吻合,确保血流通畅;正中神经大部分断裂,仅余少许神经束连接,需修剪断端后对位缝合神经外膜,为神经功能恢复奠定基础;同时还要修复断裂的肱二头肌、肱肌及三角肌,并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为促进术后愈合,团队创新性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覆盖创面,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术中输注红细胞4单位、新鲜冰冻血浆200ml,患者生命体征始终平稳。术后,团队给予抗感染、抗凝、改善微循环及烤灯持续照射等治疗手段,目前患者左臂远端血运良好,手指感觉及活动功能正逐步恢复。
  每一例严重创伤手术,都是与时间的赛跑,与死神的较量。对于该医院骨科四病区的主任医师丁俊杰、副主任医师白顺宁团队而言,此类救治案例已成为常态。
  9月4日,46岁的宗先生在操作绞面机时不慎绞伤左前臂,经当地医院简单包扎后紧急转至市人民医院。入院查体发现,患者左前臂肿胀畸形明显,可触及骨擦感,腕部掌侧皮肤裂伤伴大量血凝块,左手感觉麻木、末梢暗红,X线检查提示“左尺骨上段骨折并肱桡关节脱位、左尺桡骨下段骨折”,同时合并血管、神经及软组织挫裂伤,伤情复杂且严重。主任医师丁俊杰、副主任医师白顺宁团队迅速评估病情,确定该患者为开放性多发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属于创伤骨科高危病例,若延误治疗,不仅可能导致骨折畸形愈合,更可能因血管供血不足引发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团队当即决定实施急诊手术,拟行“左腕部清创血管神经肌腱探查修复+尺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VSD覆盖术”。
  手术中,团队首先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针对尺桡骨多发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精准复位骨折断端并植入内固定物,恢复骨骼力线;随后探查前臂血管神经,修复受损的肌腱及神经分支,确保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通路通畅;最后再次使用VSD技术覆盖创面,建立封闭引流环境。整个手术过程历时5个多小时。
  术后,患者被转入专科病房接受一级护理,团队给予抬高患肢、抗感染、止痛及功能锻炼指导。目前患者左前臂肿胀明显消退,骨折复位良好,手指末梢血运正常,已进入康复锻炼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