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为村里留守老人过集体生日 沙江 摄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延安正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乡村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使乡风民风日益淳美,农民精神面貌昂扬奋进。即日起,本报开设“文明乡风”栏目,聚焦全市乡村文明实践鲜活场景、创新探索和动人故事,生动展现我市乡村在精神风貌、文化素养和社会风尚上的新气象、新举措、新经验,携手同心培育老区文明乡风,齐心协力绘就圣地振兴画卷。
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沙江
深秋时节,志丹县双河镇麻子沟村苹果园里枝叶渐染金黄,正是秋冬季管理的关键时节。
10月15日,一辆印着“文明实践、服务群众”字样的大篷车缓缓驶入苹果种植大户左怀江的果园,果业技术员张金虎拎着工具包下车,直奔果园——这是麻子沟村“文明大篷车”又一次按需送服务的日常。
文明志愿服务打包上门 宣传效果不打折扣
“大家看,这个枝条已经染了病菌,必须从根部剪掉,留着会传染其他枝条,剪完记得涂愈合剂,这样才能保证来年苹果的长势。”张金虎站在果树下,手里拿着修剪刀,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左怀江和周边几位果农围在一旁,边听边学。
“技术员真是上心,一年四季只要我们有需求,他们准到。不光教技术,还帮我们联系销售渠道,为我们果农挣钱保驾护航,很贴心。”左怀江笑着说,往年自己管理果园全靠老经验,自从有了“文明大篷车”送技术上门,苹果产量和品质一年比一年好。
离开苹果园,走进村里,77岁的王有贵老人正为城乡居民医保缴费犯愁。
“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线下缴费折腾,智能手机又不会用,我就给村支书打了个电话问问政策。”让王有贵没想到的是,3天后,“文明大篷车”就开到了他家门口。
志愿者不仅详细讲解了今年的医保缴费标准、补贴政策,还手把手教他用手机完成缴费,临走前还帮着打扫了院子,陪他拉了会儿家常。“志愿者比我闺女还贴心,啥都替我想到了。”王有贵的脸上满是笑容。
麻子沟村位于志丹县城南15公里处,是典型的川道村,全村413户1261人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占比不低。以往,村里的文明宣传、政策讲解多集中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但老人们出门不便,果农们忙着农事,宣传效果总是打折扣。
2019年起,村里开始打造“文明大篷车”志愿服务项目,如今依托全县“情暖空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这辆车早已从简单的服务运输工具,变成了扎根乡村的“志愿服务综合体”——政策、服务、文化打包送上门,打破了传统宣传的空间壁垒,更让文明新风真正吹进村民生活、扎根乡村土壤。
诉求需求成为服务清单 精准对接全力满足
“ 大篷车装啥,全看村民需要啥。”这是麻子沟村“文明大篷车”始终坚持的原则。
为了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村里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村干部、乡贤、退役军人和志愿者组成的网格员队伍。白天,网格员们上门走访,记录村民的诉求;晚上,在村民微信群里收集大家的需求,这些诉求和需求最终会变成“文明大篷车”的志愿服务清单。
村民杭永兵喜欢唱歌,平时只能在家“自娱自乐”,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村民微信群里提了“想找专业老师指导唱歌”的需求。没过多久,“文明大篷车”就载着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专业音乐老师和音响设备来到了村里的文化广场,不仅为杭永兵做了一对一指导,还组织了一场小型“歌唱交流会”,让喜欢唱歌的村民过了把瘾,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 不管是技术需求还是精神需求,‘文明大篷车’都能帮我们满足,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杭永兵说。
如今,这样“提需求—解难题”的场景,在麻子沟村已成常态。“文明大篷车”不仅是志愿服务的流动载体,更成为了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纽带。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力,为麻子沟村带来浓厚的幸福滋味与文明活力。
深度广度温度上下功夫 服务跟着需求升级
每月定期送文化文艺上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节目;利用集市开展反诈宣传、法律咨询,帮村民守住“钱袋子”、解决“烦心事”;针对村民需求新增电商培训、家政服务课程,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 …如今,“文明大篷车”的服务早已覆盖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文明实践要做啥”到“群众需要啥”,麻子沟村不断在志愿服务的深度、广度、温度上做文章,让“文明大篷车”始终跟着村民的需求动态升级。
“‘文明大篷车’只是想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细节,让文明变得可触、可感、可亲。”麻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吕宝卫表示,下一步打算给大篷车装个移动音响,每天在村里转,循环播放政策知识、农业技术;再添点新农具,帮村民精准种庄稼、管果园。“我们要让大篷车不仅是送政策、送服务的车,更成为拉近干群关系、连起邻里情谊的连心桥,让文明之花开满麻子沟村的每个角落。”吕宝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