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4日
文明乡风拂红都
——解锁子长乡村的“幸福密码”
  记者 郝栋 通讯员 张亚宁 薛金平
  空巢老人养老有了保障,红白喜事有了配套的制度和措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子长市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移风易俗的变革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奏响了乡风文明的“新乐章”。
  幸福互助院书写“老有所乐”新答案
  “开饭了,开饭了,今天是猪肉撬板粉。”10月19日下午4点,在玉家湾镇阳岸村,一盆盆热气腾腾的米饭和猪肉撬板粉端上桌子,今年86岁的李忠海和其他老人依次拿出碗筷,在工作人员的招呼下,围坐在一起一边用餐,一边闲聊。
  玉家湾镇阳岸村党支部书记高景晨介绍:“今年,我们配备了餐具,扩建了厨房,维修了餐厅,聘请了一名厨师,保证一周的饭菜不重样,味道鲜美,分量足够。”
  今年6月,玉家湾镇阳岸村投资3万多元、社会捐助款物5万多元,利用闲置的学校,在玉家湾镇政府、子长市慈善协会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开办了幸福互助院,满足了村上60周岁以上的单身老人和75周岁以上夫妻双方都健在的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目前有28名老人就餐。阳岸村针对农村常住老人的实际,每日供应本地家常饮食,从源头上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用餐难题,使他们吃得省心、舒心。
  “阳岸村慈善幸福家园的创建,在全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幸福互助院的建立,让老人们‘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互助度晚年也为全镇带了好头。”玉家湾镇镇长李博文说,下一步,将在全镇推广这种新型的低成本养老模式,不断改善就餐、休闲、休息、娱乐等条件设施,让幸福互助院这种美好的生活惠及更多老人。
  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子长市余家坪镇新寨河村的红白理事会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该村不断巩固成果,多渠道推进移风易俗。
  “开展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新寨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闫华说。
  “刚开始以为就是走形式,一股风过去就没事了。现在看来,每一次移风易俗的活动搞得扎实,制度落到实处,我作为村民切实感受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好处。”村民张海林说。
  在余家坪镇余家坪村,全村健全了《村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群众的日常行为。同时,在广场上利用闲置的雨棚,将退耕还林、生态保护、日常文明用语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群众在日常娱乐中能学习到文明知识,培养起了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全村呈现出民风淳朴、乡村优美、农民富裕的良好景象。
  今年以来,余家坪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各片片长具体负责全镇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调度。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下设婚嫁服务队和志愿者服务队,按照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能够为群众热心服务的标准,在全镇确定了120名同志任红白理事会成员,组成了一支精干的移风易俗工作队伍,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镇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抓手,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实到行动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各种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余家坪镇镇长杨雷雷说。
  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大家注意一下,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和手中的扇子、伞配合起来,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扭身子,挥舞手中的道具……”10月19日,栾家坪街道十里铺村的秧歌队如期集结,彩绸飞舞下,众人的面庞上绽放着笑颜。
  这支秧歌队虽然是该村修建了文化广场后才兴起的,但是队伍很快从8人发展到26人,每天固定时间扭秧歌,既锻炼了身体,又让村里老人享受到了“文化大餐”。
  为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栾家坪街道聚焦城乡品质进阶,打造宜居家园。坚持规划、整治、监管一体化推进,突显青砖灰瓦陕北民居风格,集中连片打造“千万工程”样板村,推行“1234”整治模式,构建立体化巡查体系,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城乡人居环境从“局部阶段整治”向“全域全程管理”转变。
  “以前村子环境比较脏,村民乱倒垃圾,卫生不好。现在环境整体变好了,村民谁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都自觉放到规定的地方。”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贾向阳说。
  今年,栾家坪街道聚焦治理效能跃升,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推出“栾家坪三步法”:第一步交心认亲,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增进了解信任;第二步阳光调解,公正、透明处理各类纠纷,确保问题妥善解决;第三步德治润心,开展道德讲堂、文明评选等活动,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通过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将基层治理从传统的“被动应对”模式向“主动预防”模式转变,同时,聚焦民生福祉深化,助力乡村和美。
  栾家坪街道办主任魏安定表示:“今后,我们将不断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扶贫帮困和养成教育活动,促进村民提升文明素养和发展经济热情,努力实现‘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社会稳’的现代化新农村发展格局。”
  如今,红都子长大地文明标语处处有,文明行为时时见,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新时代的红都子长有“颜值”更有“灵魂”,干群携手同心培育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