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9日
文明乡风扑面来 圣地延安焕新彩
记者 白雪 秦政旺 叶树峰
    ● “河庄坪村晚”精彩上演(受访对象提供)
    ● 南沟村全貌    记者 邓志宏 摄
    ● 南沟村果农在分拣苹果(受访对象提供)
    ● 佛道坪村村民在村文化广场上扭秧歌(受访对象提供)

  延安,中华民族的圣地,中国革命的圣地。
  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曙光,距今约四千五百年的芦山峁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黄土高原的皱褶里,沉淀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之核。
  延安十三年,一种光照千秋的精神在此扎根。延水畔的晨昏,浸透了《东方红》的旋律;土窑洞的灯火,照亮了新中国的未来。马兰纸粗糙,却印下了最锋利的思想;小米饭清淡,却喂养了最坚定的灵魂。巍巍宝塔,绽放着中国革命的炽烈。
  五千年文明根脉,十三载信仰之基。新时代,黄土的厚重与星火的炽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灵魂。在黄河奔流不息的涛声中,延安大地上物质与精神同频共振,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让革命老区焕发出乡村文明的新气象。深秋时节,跟着记者的镜头一起去见证文明乡风浸润下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
   镜头一:黄土淳风生新韵
  深秋暖阳下,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的沟峁梁塬间泛着柔和金光。村民张启国正在院中修剪盆景,说起自家闺女出嫁的事,笑意里全是满足:“我一分钱彩礼没要,用流动餐车摆了几桌宴席,布置婚房、院子总共花了5000多块。现在村里有《村规民约》管着,喜事简办,亲戚邻里都来搭把手,这份热闹和情谊,比啥排场都金贵。”
  放在几年前,这样的“简约婚礼”在村里还属新鲜事。那时,高额彩礼、铺张宴席曾是不少家庭的“甜蜜负担”,有的村民为办一场婚事,不仅花光积蓄,还得四处借钱。
  如今在赵家岸村,这样简约温情的婚嫁已成常态。
  “你家简办,我家也不铺张,好风气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张启国的话,道出了文明共识在乡邻间凝聚的强大力量。
  文明新风要扎根,制度保障是关键。赵家岸村制定了详实的《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
  “刚开始有人觉得简办没面子,我们就带着理事会成员上门唠家常,算经济账、讲文明理,党员干部先带头执行。”赵家岸村党支部书记王年军说。如今,红白事简办已成全村共识,村民卸下“人情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中。
  文明的培育,既要制度“硬约束”,更需文化“软浸润”。漫步村中,“二十四孝”故事、毛泽东诗词石刻、红歌歌词展板、乡村新风宣传画随处可见,文明元素悄然融入村庄肌理。村民在茶余饭后、散步闲谈间,就能感受到文化与正气的熏陶。不仅如此,村里还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让文明乡风从理念变成人人可参与、可争先的实事。
  看着自家墙上的“文明家庭”牌子,村民艾克军腼腆又自豪:“这份荣誉暖的是心,担的是责。往后不光要传好家风,还得拉着邻里一起把日子过美。”
  让文明新风真正“活”起来的,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新村民”井长安来到赵家岸后,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着,他想拍摄一部短剧,这一想法与村民们的期盼不谋而合,于是,“农民剧组”应运而生。
  没有专业编剧演员,村民就你一言我一语碰撞灵感;没有导演,大家就互相参谋琢磨。最终,用陕北方言创作的短剧《38万8彩礼》,既妙趣横生,又道出天价彩礼的现实困扰,成了村民喜闻乐见的“接地气作品”。
  “我们拍摄这部短剧,就想弘扬正能量,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彩礼不是幸福的标准,奋斗才是美好生活的根基。”村民郝延林说,短剧在网络上火了,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后续还想拍延安过大年的短剧,展现延安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
  文化聚人气,更能兴产业。如今的赵家岸村像一块“磁石”,良好的人居环境与文明氛围吸引不少“新村民”前来创业。采摘园里四季蔬果飘香,菌棒厂里菌菇长势喜人,花卉基地中鲜花竞相绽放,农家乐的地道农家菜引得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河庄坪村晚”的定期上演,让村上的文化广场瞬间变成欢乐的海洋。陕北说书唱响惠民政策,陕北秧歌扭出新农人精气神,六岁孩童与七旬老者、企业家组成的T台走秀,自信展现着新时代农民的风采。“新村民”汤永丽多次参与演出,她感慨道:“村晚不只是一台节目,更是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的有力纽带。”
  广场旁的集市同样人气爆棚,村民自家的山货、手工制品成了“抢手货”。张启国一边向游客展示自编的山丹丹花,一边瞅着台上的表演,笑得合不拢嘴:“好节目看了,钱袋子也鼓了,这村晚真是办到咱老百姓心坎里。”
  如今的赵家岸村,邻里矛盾少了,互帮互助多了;铺张浪费少了,创业热情高了。从“环境美”到“风尚美”,再到“产业美”,赵家岸村用实践证明,文明乡风既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更是推动发展的“硬支撑”。
  “我们定期组织文化活动,打造河庄坪‘村晚’IP,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等评选,让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河庄坪镇党委书记李明表示,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更务实的举措,让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镜头二:文明产业两相宜
  金秋时节,阳光洒满黄土高原,延安300多万亩苹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子压弯枝头,宛如串串红灯笼缀满林间。果农穿梭果树间,指尖翻飞卸去苹果袋,沙沙声里满是丰收的期待。
  在安塞区南沟村的果园里,果农刘润喜麻利地为晚熟红富士褪去纸袋,笑得合不拢嘴:“你看这苹果,又大又红,糖分肯定足。”他家今年种了17亩苹果,早熟嘎啦果一斤卖4.5元,赚了3万多元;晚熟这批预估能卖八九万元,“好好务苹果,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刘润喜的眼角纹路里,盛满丰收的喜悦。
  不远处的果库里,果农赵永东忙着给新摘苹果分拣装筐,果子按大小、色泽排列得整整齐齐。“以前的20亩老果园,树龄有20年了,结出来的果子小、口感差,卖不上价。”他一边打包一边说,今年春天狠心刨了老果树,“新品种挂果快、产量高,果业局给苗木、肥料,政府还给修了硬化生产路通到果园,往后日子肯定有奔头。”
  “2015年,我们探索‘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推进‘三变’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子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
  “2008年开始种苹果,最多时达3160亩,现在挂果的有1200亩。这几年,我们村的果园还种上了‘秦脆’‘瑞雪’等新品种,装上了物联网设备,墒情、虫情实时监测,施肥、灌溉精准管控,‘会说话’的智慧果园管理起来更省事了。”村委会副主任张忠介绍道。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南沟村果园考察时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牢记嘱托,南沟村苹果产业愈发兴旺。
  昔日坑洼的土路变成了能通货车的水泥路,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口巷尾,除草机、施肥机等农机设备逐渐取代人工,机械化种植让果园管理更高效。
  “ 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68万元,较2022年增13万元,增速11.2% ;村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23200元,较2022年增3700元,增速9.1%。”张润生说。
  产业红火的同时,文明新风也在南沟村深深扎根。80多年前,共产党员张思德在距南沟村10多公里的洛平川村牺牲,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
  如今,安塞区以张思德牺牲地为原点,构建区、镇、村三级“张思德文明服务”网络。南沟村将红色资源与文明实践融合,打造“张思德文明实践示范员”志愿服务品牌,63名“文明实践示范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窑房院落:农耕时节,他们上门指导果树修剪;传统节日,他们组织“思源生日会”关爱老人;邻里有难,他们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村委会小院的“承诺—积分—评议”公示栏,将党员的先锋作用“ 晒”在阳光下。党员吴小飞承诺“免费为红白事家户做饭供车”,马院红承诺“及时传递创业就业信息”,每季度积分、年度评议,公开透明,满分25分,年度总分90分以上方可评优秀党员,这样的考核标准,让“为人民服务”从口号变成行动。
  作为南沟村张思德文明服务队队长,张润生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今年前两季度他已累积43分。几个月前,他在过水桥帮村民会车推车时,三轮车失控翻下桥,他左腿骨折,自付医疗费5万余元,却拒绝赔偿:“谁家都有‘七难八过’,喊咱一声就行。”
  70岁独居老人李鹰对此深有感触:“我没儿没女,买洗衣机时遇上张书记,他不仅帮我捎回家,还帮忙安装,他们就是咱的亲人。”
  除了红色文化,非遗也为南沟村添彩。安塞民歌《迎亲歌》唱道:“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说的便是剪纸技艺。走进南沟村村民余琴的剪纸工作室,一群“巧婆姨”正在创作剪纸,红纸与剪刀翻飞间,花鸟虫草、飞禽走兽跃然纸上。
  “我们的剪纸题材,既有陕北民俗风情,也会传达孝亲敬老、勤勉向上的美德。”56岁的余琴是安塞剪纸非遗传承人,她在家乡开设工作室,既能在黄土地找灵感,又能借乡村旅游教徒弟,带动村里妇女学技艺、增收入。
  村民张旭则用农民画描绘家乡变化:“农民画根植生活、高于生活,我们能画‘邻里互助’的温馨、‘整洁村容’的秀美,还能画出新时代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展现新时代延安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今的南沟村,苹果挂满枝头,文明浸润人心,非遗焕发活力,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黄土高原上徐徐展开。
   镜头三:村民自治乐安居
  晨雾初散,青山环抱的宝塔区万花山镇佛道坪村缓缓苏醒。沿着整洁巷道漫步,各具特色的农家院落映入眼帘——有的花草繁茂,有的菜畦整齐,有的枝头挂满果实,勾勒出陕北村庄独有的生态画卷。几位老人坐在院前闲话家常,脸上的笑容淳朴温暖。这座距宝塔区主城区20公里的小村庄,不仅有着85%的森林覆盖率,更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涵养出暖意融融的文明气象。
  “以前村里谁家有难事,总是求爷爷告奶奶。现如今,不要说有难事了,就是哪个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都忙着去帮一帮、看一看。”村党支部书记马保龙回忆往昔,语气中满是感慨。
  改变始于民主治村。佛道坪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创新推行“一约四会”制度,道德评议会评议新风、村民议事会解决难题、禁毒禁赌会守护安宁、红白理事会规范婚丧,四会联动形成治理合力。每月一次的“村民说事会”更是成了“民心桥”,村民高生旺曾反映“巷道照明不足”,没过一周,新路灯就安装到位。他满意地说道:“有事能说话、说了有人管,咱心里踏实。”
  村里58名党员,就像58面旗帜扎根一线。党员王佃兵是苹果种植能手,他主动帮扶5户村民,从果树修剪到科学施肥,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党员不带头,谁带头?”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文明乡风的培育,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的丰盈。每到傍晚,村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锣鼓声响起,秧歌队员手执彩扇,迈着欢快的步子扭起来。“咱们秧歌队里,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的才6岁,大家都爱凑这个热闹。”秧歌队长陈海军语气中满是自豪。
  农家书屋藏有2000余册图书,成了村民农闲时“充电”的好去处。“大家常来这儿看种植养殖技术书,还有不少人喜欢读文学作品。”图书管理员胡生忠介绍,除了看书,村里还定期组织电影放映、农民运动会,多彩活动悄然丰盈着村民的精神家园。
  走进村民郝延平家,门口“五美庭院”的牌子格外醒目。小院里绿意葱茏,屋内窗明几净。“评上‘五美庭院’后,邻居常来串门取经,咱可不能往后退。”郝延平笑着说,庭院评比让村里的环境更整洁,也让大家的生活更有滋味。
  近年来,“文明家庭”“好婆媳”评选从未间断。村妇联主任苗生番强调道:“我们严格走评选程序,确保公平公正,这样选出来的榜样,大家才信服、才愿意学。”
  崇文重教的风气在村里代代延续。村委会的光荣榜上,张贴着今年考上大学和入伍青年的照片,旁边标注着“奖励1000元”的字样——这样的奖励已连续发放8年。“钱虽不多,但能让孩子们知道,读书有出息、参军很光荣。”村民们话里处处都是自豪。
  如今的佛道坪村,人居环境早已旧貌换新。村民们用上了天然气,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污水实现集中处理,村边河道重现清澈;巷道旁月季、连翘随风摇曳,垃圾分类点每日按时清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模式已成常态。“现在的日子,一点不比城里差!”老支书白成话语里满是欣慰。
  乡风文明的培育,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支撑。佛道坪村推行“支部+公司+农户”模式,让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比翼齐飞。在毛堡则有机苹果基地,果农们忙着采摘成熟的苹果。“咱们的苹果品质好,订单早就签好了,根本不愁卖。”王佃兵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民宿产业更是村里的一大亮点。延安城投改造的15处院落,既保留了陕北窑洞的独特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生活设施。“每到周末,民宿基本能住满,城里人就喜欢来这儿感受乡村生活。”民宿管家周延琴介绍。
  产业兴旺带来了就业新机遇,村民们从“上山种地”转为“家门口上班”。目前,全村有80多人在本地企业就业,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6975元跃升至1.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站在新起点,佛道坪村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扩大民宿规模、开发研学旅游项目、建设农产品展销中心。“我们要让佛道坪村既有生态美,又有产业强,更有乡风淳、村民富。”马保龙语气坚定。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广场上的秧歌锣鼓再次响起,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这座曾经的陕北普通村落,在文明新风的滋养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佛道坪村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需铸魂;既要产业兴旺,也要乡风文明。唯有二者相辅相成,农村才能真正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宝塔区万花山镇人大主席杜贝如是说。
  从赵家岸村的文化聚力,到南沟村的文明筑基,再到佛道坪村的三治融合,延安的乡风文明建设已从“点上出彩”迈向“面上开花”。如今,全市1066项非遗项目在乡村活化传承,“张思德文明服务+”模式覆盖城乡,《延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移风易俗提供法治保障。随着2025年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即将在延安举办,这座红色圣地正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持续擦亮红色底色、厚植文明底蕴,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绚烂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