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世界镇痛日。这一由国际疼痛学会(IASP)于2004年设立的纪念日,旨在纠正“疼痛是疾病附属品”的认知误区,强调疼痛作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025年世界镇痛日的主题聚焦“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呼吁全球正视疼痛的独立疾病属性,推动科学防治。
那么,疼痛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机制,消除疼痛有哪些管用的方法呢?我们采访了延安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李亚东。
疼痛的本质是什么?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损伤正在发生或需立即处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伴随实质或潜在组织损伤的不愉快主观感受”,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疼痛通常突发且短暂(如外伤、术后痛),是保护性机制;而慢性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本身即构成疾病,可能引发焦虑、失眠甚至心血管异常。长期忽视急性痛,可能使其迁延为慢性痛,加剧健康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体都或多或少地感知过疼痛。面对疼痛,很多人错误认为,疼痛“忍忍就过去了”,或者随便服用一些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公众对疼痛这一信号的认知误区与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误区一:“忍痛是坚强”。忍痛危害深远,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甚至掩盖病情进展。
误区二:“止痛药成瘾”。规范用药成瘾率极低,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动态调整剂量,避免滥用。
误区三:“强效药=病情恶化”。阿片类药物使用取决于疼痛强度,而非疾病分期,早治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如何科学应对疼痛?
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疼痛呢?
延安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李亚东表示,面对疼痛对我们身体的侵袭,我们不应该默默忍受,而应科学镇痛,多管齐下,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缓解、治疗疼痛。
药物治疗:阶梯式用药,从非甾体抗炎药到阿片类,需严格遵医嘱。
物理疗法:热疗、电疗等辅助手段,缓解肌肉骨骼疼痛。
介入治疗:如脊髓电刺激疗法,通过微创手术阻断疼痛信号,适用于糖尿病足等难治性痛。
据统计,全球约20%的成年人正遭受慢性疼痛困扰,其中腰腿痛、颈椎病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占比超60% 。面对传统疗法效果有限的困境,一项融合中西医智慧的创新技术——银质针导热疗法,正以96.7%的临床疼痛缓解率改写疼痛治疗格局。
产后的王女士由于长期弯腰照料婴儿,逐渐发展为“无法下床”的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患者。CT显示其腰椎间盘轻度膨出,晨起时腰部如被冻住的僵硬感,以及弯腰时“针扎”般的刺痛。她曾尝试过口服消炎药和理疗,但这些方法仅能短暂缓解其症状,疗效甚微,这让她几度陷入绝望。
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她了解到了延安市人民医院有一项针对自己病情的银质针疗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她来到了延安市人民医院疼痛科。
医生在了解了她的病情之后,通过精准按压定位粘连点,将直径1.0~1.1mm的银质针刺入她的肌肉起止点,配合42℃恒温导热仪持续加热。一次治疗后,她活动时的困痛减轻50%;第二次治疗的半月后,症状缓解超90%,且五年内未复发。这种“以针代刀”的松解效应,正是银质针突破性疗效的核心。
创新疗法:银质针疗法
银质针疗法的技术原理是什么?又有哪些创新性呢?
银质针疗法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疼痛破解术,银质针疗法源于中医针灸,经宣蛰人等专家发展为密集型针刺技术。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材料科学:85%白银与铜、铬合金的配比,使针体兼具柔韧性与透热性,能沿骨膜凹面弯曲推进而不折断,确保深层组织精准松解。
二、热疗增效:针尾加热后,针尖恒温42℃的热量可直达肌筋膜粘连处,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临床数据显示,这种导热效应使肌肉产生持久松弛,远胜于普通针灸的短暂刺激。
三、靶向治疗:针对颈肩腰腿痛、膝关节炎等顽固性疾病,银质针聚焦肌肉起止点、肌腹等关键位点,通过“ 松解粘连、解除痉挛、改善循环”的三重机制,实现标本兼治。青浦区中医医院疼痛科实践表明,该技术对慢性筋膜炎的疗效尤为突出。
据了解,它的临床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疗效突破:对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引起的腰腿痛,96.7%的患者疼痛强度显著降低,且P〈0.001的统计学差异印证其可靠性。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案例显示,部分患者治疗后当晚即“睡了个整觉”,打破“疼痛—失眠”恶性循环。
安全优势:相比手术或药物,其“ 微创、无药物、无创伤”特性显著降低副作用风险。银离子天然的消炎作用,进一步减少感染概率。
长期效益:五年复发率低于10%的远期疗效,使其成为预防疼痛复发的关键手段。结合中医功法、姿势纠正等方法,可实现“心身共治”的康复目标。
随着《银质针技术操作规范》等团体标准的制定,该技术正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在老龄化加剧与慢性病高发的背景下,银质针疗法以其“ 高效、安全、持久”的特点,正成为疼痛科“多学科联手”战略的核心武器。正如世界疼痛日所倡导的,它不仅是缓解症状的工具,更是帮助患者重获生活质量的“生命密码”。
科学管理远离疼痛
李亚东强调:“疼痛治疗需坚持‘ 患者个体化差异为基础、动态调整方案、实现精准化、人性化医疗’的综合策略。银质针疗法通过松解深层粘连,为患者提供从短期镇痛到长期康复的全周期解决方案。”对于慢性疼痛患者,及时就医并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是打破“疼痛—失眠”恶性循环的关键。
疼痛管理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议题。国际疼痛学会倡导“免除疼痛是基本人权”,我国同步开展“中国镇痛周”活动,通过义诊、科普提升公众意识。
日常生活中,个人可采取以下步骤管理疼痛:
准确描述疼痛:记录部位、程度(如1~10级)、频率,助力医生精准诊断。
及时就医:慢性痛或持续加重的急性痛,需专业干预而非忍耐。
关注特殊群体:中低收入地区资源匮乏,需加强疼痛教育和技术普及。
无需独自承受。科学认知、积极行动,方能终结“隐形疾病”的折磨,守护生命质量。
专家档案
李亚东 延安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从事麻醉疼痛工作十几年,擅长超声实时引导技术进行各种神经阻滞的疼痛治疗及小针刀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疼痛疾病。发表论文数篇,其中两篇刊于中华医学会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