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与文明“乡”逢 赴振兴之约
    ● 文明大篷车开到群众家门口    通讯员 薛舂梅 摄
    ● 村干部们用“说事”来化解矛盾    通讯员 赵苗苗 摄
    ● 村民打扫卫生(资料图)    通讯员 李浩楠 摄
    ● 村干部监督礼金的收取    通讯员 袁欣 摄
  编者按
  乡风文明,并非要求千村一面,追求刻板的“整齐划一”。其核心在于“滋养”与“引导”——要滋养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土壤,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向上。它体现在规整的村容村貌中,更流淌在和谐的邻里乡情里;它彰显于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更植根于每一位村民的日常言行中。从修订村规民约,到评选身边好人;从挖掘乡土文化,到普及科学知识;从发挥新乡贤的示范作用,到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其路径多元,旨在让清风正气充盈千家万户,让乡村真正成为承载乡愁、安放身心、充满希望的所在。
  本期内容,我们聚焦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与深入思考。我们深信,当文明的种子在广袤田野深深扎根,乡村焕发的将不仅是外在的“颜值”,更是内在的“气质”。这气质,必将凝聚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绘就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壮美画卷。
  流动服务走城乡 文明实践暖人心
  通讯员 薛舂梅
  一辆“大篷车”,承载着文明的温度;一场“流动服务”,串联起城乡的期盼。在志丹县,“文明大篷车”不仅是穿梭于街巷村落的交通工具,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理论宣讲、文化活动、便民服务送到家门口,成为激活基层文明活力的“移动引擎”。
  深秋的红都志丹大地,寒意渐浓,但双河镇麻子沟村的院落里却暖意融融。近日,一辆印着“文明大篷车”字样的大篷车停靠在山脚下,红都组合主唱演员高世宏正在给现场的百姓们教唱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百姓们兴趣高涨,一边拍手一边跟唱,热闹非凡。
  红都组合高世宏就爱唱老百姓听得懂的歌,讲大伙儿关心的事。作为志丹县“红都组合”的一员,他和伙伴们常年跟着大篷车奔波,把党的政策、身边故事编成民歌、小品,从采油厂的工棚到山村的晒谷场,累计演出超千场。
  在志丹县,像他这样的志愿者还有数千名,他们中既有专业文艺工作者,也有民间艺人、农技专家,一人多能的技能让大篷车的服务更接地气。
  高世宏说,“跟随‘文明大篷车’走进了麻子沟村,给现场的观众朋友们送了两首非常好听的陕北民歌啊,气氛特别好。以后有这样的演出交流活动,我还想多多地参加,因为这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
  在麻子沟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占比不低,以往集中开展的服务常常“看得见摸不着”。如今“文明大篷车”按需上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艺大餐”。村民老党员高殿卿畅所欲言,表达着此刻的心情。
  “‘ 文明大篷车’到我们麻子沟村,给我们送来陕北民歌。我是个老党员,我今年82了,我是实在高兴。”高殿卿说。
  从生日宴会到传统庙会,大篷车总能选准群众聚集的关键节点开展活动。这种“服务+文艺+宣讲”的组合模式,让群众在欢笑中受教育、得实惠。
  据了解,自“文明大篷车”项目启动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260余场次,其中专门针对空心村、偏远村组老人的“暖心专场”就有280余场,惠及老年群众超1.2万人次。仅今年,大篷车就深入70个空心村,为老人们送去文艺表演、健康服务和生活帮助,用“流动的温暖”填补了乡村养老服务的空白。
  “空心村不‘空心’,大篷车装啥,全看群众需要啥。关键要让老人们心里暖。”这是志丹县文明实践中心一直以来的服务初心,“文明大篷车”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是连接城市与乡村、温暖老人心灵的纽带。
  “‘ 文明大篷车’通过开展组合式服务,让群众在一场‘服务+文艺+宣讲’多种体验,既贴合群众喜好,又节约成本,既解决实际困难,又解决思想问题,真正实现了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凝聚群众。”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永泉说。
  如今,在红都志丹大地,这辆印着“文明大篷车”字样的大篷车,仍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穿梭。它载着欢声笑语,也载着城市对乡村的牵挂,让空心村的老人不再孤单,让新时代的新风正气在黄土高原上不断扎根生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张永泉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山岭村、偏远村和独立村,设立‘文明大篷车停靠点’,在原有‘文明大篷车’示范性活动的基础上,打造以公务用车、志愿者私家车为主的微型版‘文明大篷车’,把关心关爱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形成‘固定+移动’的复合型阵地,实现‘ 大部队配送’为‘小分队服务’,由‘示范性的大型活动’转为‘经常性的小型活动’,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提升’转变,力争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小院说事”解纠纷“移动使者”解民忧
  通讯员 赵苗苗 朱雪凤
  在吴起县白豹镇王湾村,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村副主任郭兆江搬起椅子,邀请副镇长姚长青,村民王海、王社邦等人坐在院中,一场围绕家庭院落排水的“小院说事”就此展开。
  “ 你看,咱们都是邻里邻家,别因为这点淌水的问题伤了咱们村民之间的和气,王海,你把你家窑洞背后的水沟改一下,往下再延伸一点,不要把人家院墙再冲了。”副镇长姚长青语重心长地说。
  姚长青的一番家常话,让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人渐渐松了语气,最终握手言和。这场发生在农家院里的“说事”,不仅化解了纠纷,更让“ 邻里和睦”的种子在村民心中悄然扎根。
  在吴起县,“小院说事”从来不是简单的矛盾调解。作为全县“和谐润村机制”的核心载体,它以“五个三”工作法为抓手,将群众反映、镇村排查、信访反馈的“三个事源”,转化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力点”。
  “ 小院说事”是白豹镇推行的一个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运行以来,累计化解邻里矛盾纠纷,还有宅基地争议等问题达到180余件,调解的成功率达98%以上,从家常里短的琐事,到涉及老百姓土地、财产的要事,村干部们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如果说“小院说事”是固定的“ 文明驿站”,那穿梭在山间村落的“ 移动说事车”,就是流动的“新风使者”。在庙沟镇楼房掌村,“移动说事车”刚收下村民齐学栋的“地界纠纷”诉求,“便民服务机制”便即刻启动。镇村干部便第一时间上门走访,弄清纠纷原因——齐学栋想在自家门前修院墙,可涉及原厕所、柴堆区域的地界与邻居划分模糊。镇村干部当即组织调解,以“ 邻里和睦”为出发点耐心劝说,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地界按实际需求合理划分。
  再次走到齐学栋家,发现整齐的院落即将竣工。
  同行的庙沟镇人民政府干部宗江伟也说:“咱们这个‘移动说事车’就像一个联络站,老百姓有啥事,我们马上就能响应。到现在已经帮大家处理了367个矛盾纠纷了,就是要让‘说事’这个法子落到实处,让乡亲们真正能得到好处。”
  从“矛盾化解”到“主动服务”,“ 小院说事”已成为吴起乡村治理的一张新名片。当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院落整洁,文化氛围浓厚。茶余饭后,村民们在文化广场跳舞、下棋,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遇到地界争议、邻里摩擦等问题,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找“小院说事点”或“移动说事车”,不出远门、不费口舌,在家门口就能把问题妥善解决。
  据县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刘海洋介绍,近年来,吴起县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小院说事”“移动说事车”正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鼓励村民主动说事、推动干部下沉基层,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坎。下一步,当地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每一个角落。
   长效机制“破题”乡村颜值“焕新”
  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李浩楠
  深秋时节,穿行于延长县罗子山镇,道路两旁果树林立,路面整洁,农户院墙外的“门前三包”责任牌规范醒目,公共区域内分类垃圾桶摆放有序。这幅村净、景美的乡村画卷,正是罗子山镇构建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结出的硕果。
  “ 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柴火堆在路边、污水顺着沟流,想找个干净地方聊天都难。”桃枝村村民白双双回忆道。自从村里推行“门前三包”制后,网格长每月上门检查,做得好还能评上“卫生示范户”,这下家家户户都把门口卫生当成“自家事”。白双双笑着说:“现在不仅自己家门口收拾利索,邻里之间还比着干,谁都不想落后,每天出门看到干干净净的街道,心里都亮堂!”
  为巩固环境整治成效,打破“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罗子山镇成立由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镇级统筹、村级主体、村民自主”的三级责任体系。“我们镇干部每周至少3次下沉村组,像桃枝村这样的村子,包村干部会带着网格长一起巡查,发现垃圾堆积、设施损坏等问题,当天就能交办整改。”罗子山镇人居环境整治专班办公室主任杨一帆介绍。此外,专班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设备老化、资金缺口、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确保整治工作长效“不打烊”。
  在生活垃圾治理上,镇上推行“三定一督”模式,由保洁员每日2次定时收集垃圾,镇里的清运车接到通知后在2小时内及时转运,清运效率大幅提升,彻底杜绝垃圾桶满溢现象。桃枝村保洁员赵新群展示着自己的工作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日清扫区域和清运情况。他告诉记者,保洁员的工资与村民评价、村委会考核挂钩,干得好还有额外奖励,“现在大家都尊重我们的工作,不少村民看到垃圾还会主动帮忙捡,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
  这套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罗子山镇推行“ 卫生积分”制度,村民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后,可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同时开通“线上+线下”举报渠道,实名举报属实最高可获200元奖励。“上个月我举报有人往沟渠倒垃圾,镇里很快就处理了,还奖励了我50元。”良俭村村民冯耀华说,“现在村里有啥问题,大家都愿意主动说、主动管。”
  这种“主人翁”意识也体现在每月的村民代表会议上,村民们坐在一起,共同商议垃圾清运频率、集中堆放点设置等事务,“村子是自己的家,大家都想把它管得更好。”冯耀华说。
  如今,罗子山镇人居环境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村民满意度超90% ,桃枝、良俭等村还被评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下一步,我们会根据年度评估结果,继续优化长效机制,让‘干净、整洁、宜居’成为罗子山镇的‘常驻标签’,让村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杨一帆说。
  德育堂里化纠纷“长者定音”解难题
  记者 任琦 通讯员 袁欣
  沿着北道德乡的乡间小路走进缑家庄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村里的德育堂。2014年,村委会收回一块废弃宅基地,历经4年筹备,于2018年将其改建为德育堂,又依托村内老祠堂的文化根基,提炼家规家训融入日常管理,让这座小院成了村民心中“有事好商量”的好去处。
  “ 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这是德育堂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的原则。每当村里遇到难题,村干部总会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相约于此,围坐一堂共商对策。
  2022年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工作推进时,土地第二轮延包收费问题曾让村委会犯了难——不少村民因对政策不理解,迟迟不愿上缴承包费,村民缑大留便是其中之一。“一开始确实搞不懂为什么要补收延包费。”村民缑大留回忆,眼看缴费期限临近,村党支部书记缑亚军想到了德育堂这一“法宝”,邀请村里几位辈分高、有威望的老前辈来到德育堂,你一言我一语梳理出政策要点,最终决定由族里的长者给缑大留打电话沟通。“老辈人把政策掰开揉碎讲,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没过多久,缑大留便主动上缴了8000余元承包费。
  这样的故事,在德育堂不时上演。村民家里的矛盾纠纷、邻里间的小事摩擦,只要摆到德育堂的桌面上,总能在“长者定音”的默契中找到解法。“‘长者定音’不只是尊老,更是把咱村的好家风、好民风传下去。”缑亚军说,村里还推选热心服务、公平公正的村民成立了事务管理委员会,依托德育堂开展移风易俗、矛盾化解,让德治与自治拧成一股绳,托起了全村的和谐与安宁。
  如果说缑家庄村的德育堂靠“软文化”温暖人心,那么北道德乡南部的东村,则以一套掷地有声的“硬规矩”,让移风易俗在村里落地生根。这个由东村、路家村等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村庄,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的背后,不仅有产业发展的支撑,更有文明新风的滋养。
  “以前村里过事,攀比之风盛行,一场婚礼办下来,光随礼、摆酒席就得花好几万,不少家庭因此背上负担。”回忆起曾经的场景,村党支部干部直言头疼。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东村响应上级号召,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从宣传教育、村规民约、文明创建三个维度发力,给村里的“人情往来”立起了规矩。
  在东村的宣传栏上,“283211”机制十分醒目,每个数字都对应着具体规范:烟不超过20元,酒不超过80元,一桌饭菜不超过300元,宴请桌数不超过20桌,村客随礼不超过100元,嫡亲随礼不超过1000元。这套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弘扬着社会新风尚,为乡村移风易俗注入坚实动力。
  “一开始也有人不理解,说‘自家的事凭啥管’,我们就天天讲、党员带头做,慢慢让大家明白,移风易俗是为了减轻负担。”北道德乡干部冯文静介绍,村里还专门设了“黑榜栏”,违反规矩大操大办的,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如今的东村,婚丧嫁娶简办成为共识,曾经盛行的满月宴、升学宴不见了踪影,村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果园管理和家庭和睦上。
  “ 无论是德育堂的文化浸润,还是东村的制度约束,核心都是用‘德’字串联起村民的心,让大家劲往一处使。”冯文静说。
  从德育堂里的促膝长谈,到村规民约里的清晰刻度,富县北道德乡正以“德”为墨,在乡村治理的画卷上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这里有家风民风的传承,有文明新风的涌动,更有村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这,正是新时代乡村治理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