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涛说唱      
    ●整理头巾   
    ● 拨动琴弦   
    ● 小院表演   
    ● 校园传艺   
    ● 景区宣讲   
    ● 为徒授技   
    ● 炕头说书        10月23日晚,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的灯光聚焦舞台中央。当高永原指尖的三弦与民族管弦乐交织,陕北说书《刮大风》的苍劲旋律骤然响彻全场,如黄河奔涌,似黄土翻涌,瞬间将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氛围推向高潮。   
  高永原是延川县曲艺家协会主席、陕北说书市级传承人。他与说书的缘分,始于童年延川乡间的戏台,6岁学二胡、9岁弹三弦、16岁为追热爱,竟瞒着学校和家人,攥着报名费偷偷外出学艺。   
  因喜欢而热爱,因热爱而无悔。辍学的高永原狠劲学艺、日夜琢磨,赶庙会、上集市、唱庆典,从小地方慢慢锤炼技艺,渐渐地有了名气。   
  今年,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邀约,成了他非遗传播路上的又一契机。拿到导演的文本,他琢磨着如何让陕北说书贴合小妖们的冒险心境。三天里,他反复调整律动与节奏,用醇厚嗓音演绎出《取经西行有模样》,让粗犷的乡音与动画剧情完美融合。影片上映后,许多观众被高永原的弹唱圈粉,不少人专门搜索反复聆听。   
  36年时间,130多场演出、10次登上国家大剧院、2次走进中央党校,2次被《人民日报》报道,斩获延安市陕北说书大赛一等奖等诸多荣誉。高永原带着陕北说书,从延川的乡间小路,一步步走向国家殿堂,登上异国剧场,腿缚甩板、手拨琴弦,用指尖的律动,让黄土高原的古老艺术在新时代找到新坐标。   
  “作为陕北说书艺人,能用自己的声音讲述家乡故事,我倍感荣幸!”高永原说。   
  如今,除了在各大舞台展演,高永原更忙着守好传承的“根”。开办非遗传习所,手把手教儿子、教大学生弹三弦、学说书;把乡村振兴的故事编进唱词,用短视频展示韵律技巧,让非遗从教科书上的名词,变成可感可知的生活符号。   
  秋日的延川山城,高永原的三弦声又在响起。革命旧址里听红色故事的游客走了又来,学校里的孩子们正学着拨动琴弦,唱词里的“浪浪山”与远处的黄土坡渐渐重叠。他明白,自己终其一生弹奏的,从来不是孤单的曲调——那弦上跳动的,是陕北人的烟火气;那歌声里藏着的,是传统文化最鲜活的生命力。   
  站在黄河边采风,望着奔腾向前的河水,高永原心生感慨:“说书也要有这股子气势,把黄土地的故事讲得响亮!”   
  弦未断,歌未央。这曲黄土高原的歌谣,正顺着奔腾的黄河,流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