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清泉沟的烽火、书香与精神传承
主持人宁滢
    ● 嘉宾卢宁
  主持人宁滢:本期嘉宾卢宁,出生于1947年10月,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在甘泉县姚店大队插队,先后在甘泉姚店七年制学校、关家沟八年制学校、甘泉县中学、甘泉高级中学工作,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协理员等职,兼职过延安地区中语会会员、《延安教育》杂志特约编辑等多项职务,获甘泉县“十杰人物”“名优教师”及“延安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宁滢: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清泉沟这个地方。
  卢宁:清泉沟位于甘泉县城南部,山大沟深,一条清泉小河沿山沟潺潺流出,注入洛河。当年整编后的陕甘宁边区警备三旅八团和教导一旅在此开展大生产运动,北农大建校办学、开展教学科研,是这里最为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宁滢:听说清泉沟在抗战时期有很多故事,您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卢宁:抗战相持阶段,为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党中央、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领导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屯垦。1942年初,警备三旅八团在团长陈松叶率领下进驻清泉沟。当地农谚有言,“三月桃花开,耕田种地忙。春天误农时,全年受恓惶。”开荒种地成为最紧迫的任务。
  甘泉县道镇象鼻子湾村的贾汉章曾在警备三旅八团一营一连任文书,他亲历了那段艰苦岁月。部队人多无法居住,战士们只能整修山坡上的破旧土窑洞和老百姓的拦羊小窑,用荒草捆遮风挡雨,甚至三五人挤在草窝过夜。在食宿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士们一边挖窑洞,一边开荒种地,一年多开垦荒地达1万多亩,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宁滢:开荒中,有没有特别突出的战士?
  卢宁:中央报刊和《部队生活报》以《万亩荒山变良田》为题,报道了八团的开荒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郝树才便是典型代表之一。
  郝树才祖籍清涧,年幼时随父母逃荒至延长县,参加红军后编入红二十五军,先后参加过劳山、榆林桥等战役,3次负伤,4次立特等功,两次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平型关战役受伤治疗后,他归队编入警备三旅八团二连,后任班长。
  1943年春,94名开荒能手在清泉沟举行开荒比赛,郝树才挥舞着宽1尺、重9斤的特制老镢头,创造了一天开荒4.23亩的最高纪录,且一连3天保持开荒4亩以上。有位叫马长福的农民曾用牛与他比赛,郝树才不到3小时开荒1.5亩,牛却精疲力尽倒地而亡,大家便称他为“气死牛”。1944年2月,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年底他出席边区劳模大会,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两次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从此,“清泉沟出了个气死牛”的故事传遍陕甘宁边区。
  宁滢:后来清泉沟的情况有什么变化?
  卢宁:1944年1月,警备三旅八团移防吴起县,杨得志率教导一旅换防入驻清泉沟,旅部设在此地。当时甘泉的屯垦驻军增至3个旅以上,驻军一边开荒种地,一边自力更生办起炼铁厂、卷烟厂。甘泉县抗日民主政府动员群众开展劳军活动,号召扩大耕地、成立变工队,军民大生产竞赛如火如荼。
  教导一旅在旅长杨得志和政委张仲良率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清泉沟开荒种地3.7万余亩,挖窑洞542孔,建平房602间,还修建了将军楼和大礼堂,出色完成了任务。大生产运动结束后,教导一旅与二旅合并奔赴前线,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主力部队之一。清泉沟被誉为“甘泉的南泥湾”,大礼堂落成的纪念碑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丰碑。
  宁滢:除了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清泉沟在其他时期还有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卢宁:时过境迁,1970年8月,正值“文革”中期,北京农业大学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和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安排,迁址甘泉清泉沟。不到两个月时间,328户、1498人分三批陆续到达,校址设在原教导一旅旧址,员工和家属分散安置在清泉沟及周边广阔区域,一个单位零散分布之广堪称历史之最。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44团将原清泉农场全部土地移交给北农大,包括水地、川台地、塬地、山地等各类土地。
  宁滢:北农大迁到清泉沟后,面临了什么困难?
  卢宁:清泉沟地理位置偏僻,山高沟深。一所首都重点大学入驻后,面临吃饭住宿、用水用电、道路交通、教学科研、医疗救治等多重困难,加之当地有地方病流行,困境尤为突出。
  面对恶劣条件,北农大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边治窝,边治坡”的建校口号,全校教职工一边参与打坯、烧砖、建窑等建校劳动,一边开荒种田、开展教学科研。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裘维蕃教授,把大量书籍文献带到甘泉,在简陋条件下坚持查阅资料、书写论文讲义,还到延安和榆林的农技班讲学。他上班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1972年秋骑车从山坡翻到沟底,导致受伤严重无法继续工作。
  北农大动物医学院院长高得仪教授回忆,牧医系设在距校部15里的蛇沟,这里蚊虫多、日照短、冬季严寒。教职工每天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上山砍树,手脚冻烂是常事。60多岁的刘子涛老师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离世,刘理和阮素惠两位老师在开荒时被山火吞噬生命。
  宁滢:北农大在清泉沟期间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卢宁:北农大教职工团结一致,在清泉沟的5个拐沟和8道山梁上开展工作。仅一年多时间,就种植粮食作物1400余亩、油料作物122亩、蔬菜80亩,修建小型水库3座、排水渠400多条,栽植果树数百株。还建起“五七”工厂、兽药厂等多个厂子,直接服务校内科研和当地农牧业生产。同时,学校多次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小麦和玉米育种实验,建立畜牧兽医站,招收工农兵学员,开办农学、牧医试点班,为当地培养农牧业技术骨干。
  农学系教学连设在清泉沟,56名学员分3个班,教室和宿舍共用简易房。教授们因材施教、学用结合,自编教材、油印讲义,讲课深入浅出,很受学生欢迎。教一旅大礼堂旁的试验田主要培育麦玉良种,玉米组组长郑长庚老师热心指导学员田间操作,提升学员技能。
  牧医系系部设在蛇沟,教学连在野家庄,46名学员分3个班,住土窑洞,大棚兼具教室和食堂功能。解剖课在硷畔上进行,老师边解剖边讲解,还经常组织学员到种畜场和兽药厂参观实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那段特殊岁月里,甘泉政府各部门和群众给予北农大教职工及家属子女无私关怀和帮助。他们的家安置在甘泉纵横几十里的村庄,与百姓紧密相连,同患难共命运,建立了深厚友谊,至今仍有北农大子女回访老房东和昔日同学。
  北农大外语系党支部书记孟秀英曾被分配到六里峁村,她回忆与当地百姓鱼水情深。村上干部为让农大家属吃上新小米,多次与粮站协商调换粮食;百姓榨油时总会给农大家属留麻汤饭,逢年过节互送食品。农大孩子与当地孩子一起打球、参加生产队劳动,教职工上班时家中从不锁门,信任与情谊无处不在。
   宁滢:北农大为甘泉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为什么又离开了?
  卢宁:清泉沟是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高发区。1971年后,教职工、家属小孩及种畜患病数量不断增加,北农大处境极为困难。在中央领导关怀下,1973年8月,北农大所有机构和人员迁至河北涿县,后返回北京。
  北农大人扎根清泉沟,以警备三旅八团和教导一旅为榜样,延续了南泥湾精神。他们克服巨大困难,坚持开门办学,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奉献青春与才华,甚至献出生命,展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大局观,弘扬践行了伟大的“西迁精神”。正是这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让北农大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得以传承,并在困境中浴火重生,形成了特定时代的北农大精神。
  清泉沟,有大生产运动的丰碑,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财富,这里的故事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宁滢:现在的清泉沟是什么样的?
  卢宁:如今的清泉沟旧貌换新颜。昔日朝廷屯兵开耕的塞下苦寒之地,如今蓝天白云、山清水秀、新居连村,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这里既是甘泉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也是红色岁月的见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