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5日
用延安精神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之基
张秀峰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虽身处绝境而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的革命意志与坚定的理想信念。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彰显了我国的政治自信、发展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互联网、自媒体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增进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因素。这些对于涉世不深、缺乏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青少年带来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在青少年中弘扬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学习延安精神,可以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作为一个人本质力量的观念展示,是基于人在观念中对自身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构思和设想。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确立,对于青少年在确立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他人认识的态度有很好的规正作用。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伟大的理想目标,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延安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吃苦精神。惟有“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然而,在目前教育体制普遍重分数轻素质、重文凭轻能力的影响之下,许多青少年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温室花朵,经不住打击,稍有不顺就自暴自弃。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让他们切身体会延安时期广大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自立自强,经受住了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的各种考验,最终成长起来,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条战线上的中流砥柱。
  学习延安精神,可以帮助学生重塑健全人格。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戒骄戒躁、求真务实,不炫富、不攀比,正确处理竞争与友谊的关系,培养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从而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青少年教育中开展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强化政治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青少年作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通过学习延安精神,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心与决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情、培红爱国心、明确报国志、强化报国行,发奋图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是强化思想路线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自我认知到自我叛逆、再从自我叛逆到自我成熟的过程。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想非常活跃,正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因势利导,通过生动活泼的例子,帮助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分析事理,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让知识变为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
  三是强化根本宗旨教育。通过延安精神,教育学生要树立乐于奉献、积极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乐于奉献的精神,让青少年从小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人生在世,想要生活幸福,物质是基本条件,但一定要注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通过合理的途径、正当的方法、公平的竞争去获得。在获取过程中要对他人和社会有所作为,多做利人利己、服务社会的事情,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承担起应该担负的责任,努力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大写的人”。
  四是强化学生初心教育。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知所从来、知欲何往。通过适当开展劳动教育,锻炼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通过体验式生活,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崇尚勤俭节约;通过南泥湾精神的学习、感知和初体验,让青少年切身体会到当年三五九旅遵照党中央指示,在“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激励下,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践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的奋斗历程,教育青少年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当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新时代,延安精神仍熠熠生辉,应该代代传承。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负使命,脚踏实地努力,不断提高本领,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繁荣昌盛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延安市安塞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