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红色筑梦守初心 体育赋能新生活
——记志丹县政协委员、县体育运动中心主任张宝平
    ● 张宝平(左一)深入调研收集意见建议    通讯员 郭首刚 摄

  记者 高乐
  暮色浸染下的志丹县体育场,总能捕捉到最鲜活的生活气息:篮球架下,少年们纵身起跳的身影划破晚风;足球场中,清脆的呼喊伴着滚动的足球回荡;健身步道上,银发老人与孩童的笑声交织……这幅全民参与、活力迸发的图景,背后凝结着志丹县政协委员、县体育运动中心主任张宝平五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深耕。
  作为土生土长的志丹人,张宝平的血脉里流淌着红都大地的赤诚。自2020年8月担任县体育运动中心主任以来,这位新任政协委员,始终以“让红都志丹活起来、动起来、健康起来、幸福起来”为初心誓言,将体育事业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一笔一画书写着体育惠民的实干答卷。
   织密健身网络 点燃全民活力
  “群众要健身,场地是基础。破解‘健身去哪儿’的难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张宝平的话,道出了体育惠民的核心关键。面对过往体育设施陈旧、供给不足的困境,他积极协调争取,成功推动县级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全部纳入国家低免补助范围,让县域体育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升级。
  为盘活存量资源,张宝平大力推行学校体育设施“一场两门”管理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校园场地向社会开放,让公共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共享。截至2025年10月,全县已建成全民健身场地229处、文化体育广场13处,打造晨晚练点22个,建成健身步道8696米,村级健身场地覆盖率达81%;总体育场地面积达31.06万平方米,人均2.07平方米,县城“15分钟健身圈”全面覆盖,“十四五”末人均2.6平方米的目标基本实现。
  “出门就能健身,早上跑步、下午散步,在志丹生活的健康指数越来越高。”市民孙龙云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体育设施改善的真切获得感。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要让每个年龄段都有专属运动舞台。”秉持这一理念,张宝平精心构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全民健身格局。如今,志丹县每年自主组织群众性体育赛事12场,指导全县各类赛事超40场,参与群众突破万人次——既有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也新增匹克球等潮流运动,实现了少儿至老年全年龄段覆盖。在他的支持下,县老体协上传健身视频120余条,获评“全国先进”;志丹县更是连续四届斩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个人)荣誉,摘得“陕西省全民健身活力县”桂冠,全民运动热情持续高涨。
  “体育场器材特别全,小伙伴很多,我们玩得非常开心。”放学后在体育场打乒乓球的尚子涵,正是全民健身热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青少年体育始终是张宝平的牵挂。他大力推行“县队校办”模式,依托学校师资场地优势,组建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7个项目训练队。尤其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全县11所幼儿园、17所小学、5所初中、2所高中实现足球课100%全覆盖,构建起U8至U16全年龄段特训体系;推动6所中小学获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深化与延安体校合作,畅通后备人才输送渠道。
  深耕之下,硕果盈枝:延安市第八届运动会上,志丹代表团稳居奖牌榜前三,足球、举重等项目持续领跑。2025年,U12女足以五战五胜、进27球失1球的战绩斩获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陕西赛区冠军,U16男足代表中国征战意大利“和平锦标赛”获第7名,体教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心系民生关切 建言落地有声
  2022年3月,张宝平成为政协志丹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五年来,他始终将履职与本职工作深度融合,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诉求,在红都志丹的民生沃土上留下了坚实的履职印记。
  “身为体育界委员,要围绕群众热点难点建真言、献良策。”履职期间,他始终心系民生、勤于建言,将履职担当融入日常工作。通过深入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收集关于体育设施、赛事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30余条,先后提出《关于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建议》《关于增加和更新室
  外全民健身器材的建议》等提案及社情民意10余件,每一份提案都紧扣民生痛点,每一条建议都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凭借出色的履职表现,张宝平获评2021年“优秀政协委员”。
  2024年,针对群众反映的健身器材老化、公园健身设施不足等问题,张宝平提交了《关于增加和更新室外全民健身器材的建议》,并被列为重点提案。在他的跟踪推动下,志丹县财政专项拨款200万元,新增村级健身路径42处、公园健身设施8套,惠及群众2.3万人。该提案也因“选题准、措施实、成效好”获评2024年度“优秀政协提案”。此外,他牵头提出的《关于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建议》落地后,带动全县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从12家增至25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体育发展生态。
  如今,志丹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7万,占总人口的32% ,“ 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深入人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补短板、强项目,不仅保持传统优势,更要引进更多新兴运动项目,让体育真正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催化剂’。”张宝平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透着沉甸甸的责任。
  从体育设施的“硬升级”到赛事活动的“软服务”,从青少年体育的“强根基”到全民健康的“广覆盖”,从政协提案的“精准建言”到民生工程的“ 落地见效”,张宝平 以“ 领头雁”的担当,在红都大地上持续为体育事业 赋能、为群众幸福加码,用实干描绘着全民健康、全域活力的志丹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