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8日
以笔为媒以镜为眼 讲好新时代延安故事
  编者按
  十一月的延安,山川堆锦,草木斑斓。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勇闯新赛道的网络自媒体探索者,脚踩大地、心贴群众,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翼,穿梭于市井烟火与发展前沿,捕捉延安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瞬间,传递基层群众的心声期盼,为圣地延安丰收炫彩的壮美图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1月7日,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延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以座谈会的方式,畅谈新闻人的初心使命,讲述“在路上”的创新突围,主流媒体与网络大V共同发出讲好延安故事、传递延安好声音的心声。本报特刊发部分优秀新闻工作者及网络自媒体优秀从业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 干雄焱
更多一度热爱,迎接变革的未来


  我是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干雄焱,今天我以“更多一度热爱,迎接变革的未来”为主题分享从业感悟。
  延安这片沃土,从来都是新闻创作的富矿。但回望来路,不少优质作品存在标点瑕疵、用词偏差、细节疏漏等“细小微”问题,这般遗憾让我深切体悟:新闻创作既要追求思想深度,更要坚守精细、精致的底线,每一个文字、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品《红红的苹果,深深的爱》的采写历程,更让我坚定了这一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塞区南沟村调研后,我和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了好几遍,不满足于表层呈现,而是深挖苹果背后蕴含的浓浓的人民情怀,在反复打磨中让作品更具温度与深度。变革浪潮之下,传播形态日新月异,但优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从未改变——主流媒体的立足之本,终究要靠兼具专业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来筑牢。
  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技术迭代加速,传播格局重塑,但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从未消减,洞察人心的共情温度、扎根现实的专业深度,永远无可替代。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慢行道跑不出加速度,舒适区育不出好办法,观潮人成不了弄潮儿。面对系统性变革,新闻工作者唯有多一度热爱,才能在突破中成长、在疼痛中前行;唯有多一度热爱,才能勇立潮头、敢为先锋,笃定地去做难而正确的事。让我们以这份热爱,坚守初心、打磨精品,在变革的时代里书写新闻事业的崭新篇章!

吴起县融媒体中心主任 王冠军
四维发力,激活县级融媒体宣传效能


  我是吴起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王冠军,今天我聚焦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作用发挥,向大家分享一些感悟。
  近年来,吴起融媒立足“服务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服务镇街部门宣传需求、搭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桥梁”的“两服务一桥梁”职责定位,聚力打造县域主流媒体,将宣传推介吴起作为主责主业,热情接待来到吴起的抖音大V“晴书”团队、跟进香港老人徒步长征等热点事件,大力宣传推介吴起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的红色IP、吴起羊肉剁荞面作为省级非遗品牌、陕西省劳务品牌在带动就业增收方面的突出作用。同时善待善用善管本地自媒体,通过双向赋能实现美美与共,凝聚起强大宣传合力,有效提升了吴起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内容创作上,吴起融媒坚守内容为王,着力破解“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传播困境,创新推出“我是家乡代言人”“融媒饭搭子”“凡人微光”等系列短视频,将镜头对准基层劳动者、身残志坚的创业典型,以及“甑糕哥”“糖饼大叔”“夜市聋哑夫妻”等群众熟悉的本土小生意人,用接地气、有温度的身边故事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传播推广中,重点运营“吴起融媒”视频号,摸索出长视频短标题、短视频长标题、“黄金三秒”等实用技巧,精准把握上午8:30、中午12:00、下午6:30的推送时段,通过多种方式,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宣传矩阵,显著强化了传播实效。
  队伍建设方面,中心树立“以干立身”“干好干坏就是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倡导单位职工保持规律作息,上班兢兢业业工作、下班专心致志陪娃,远离不良圈子,以“缓事急做不推脱、急事缓做不出错”的作风,张弛有度久久为功开展工作,主动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作为基层融媒人,我们要保持韧性与担当,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鼓与呼,为县级融媒体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不凡凡人》栏目编导 魏欣
以凡人微光,聚时代暖流


  我是子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魏欣,我代表《不凡凡人》栏目分享创作心得,传递平凡人物的不凡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点赞各行各业平凡人的不平凡贡献,这正是我们创办栏目的初心——挖掘日常琐碎中掩盖的人性光芒。我们坚信,最动人的故事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最磅礴的力量藏在平凡劳动者的坚守中。
  栏目里,有30年凭良心做油旋、撑起一家四口生活的刘彦兵;有靠诚实坚守把小日子过红火的快跑青年景强强;有奉养患病婆家叔父20余年的孝老爱亲典范孙红梅;还有身残志坚、带动残疾人就业的盲人按摩师马宝宝。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没有惊天壮举,却以直抵人心的力量,让观众在共情中感受时代温度。
  好作品从不是仓促拼凑,而是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结晶。我们晨曦出发、星夜剪辑,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心倾听心声,只为捕捉最真实的瞬间。
  未来,我们会拓宽选题维度,让内容更丰富多元;创新叙事方式,用更接地气的表达传递主流声音;精进技术赋能,提升作品质感与感染力;畅通互动渠道,让群众参与线索推荐,让栏目成为连接媒体与群众的桥梁。
  作为新闻人,我们将秉持“记录时代、传递温暖”的理念,继续用镜头捕捉凡人善举、书写奋斗故事,让红都大地的正能量持续传递,为延安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子长融媒的力量。

“圣地警苑”公众号运营负责人 谢岗
浓情笔墨讲好圣地警察故事


  我是延安市公安局新闻宣传科科长谢岗,“圣地警苑”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形成微信、头条、抖音等五大平台的新媒体矩阵,累计粉丝近100万,始终致力于打造警民“连心桥”、公安工作“全景窗”、服务群众“新平台”和权威发声“主阵地”。
  我们紧盯公安主责主业,围绕交通护航、“护苗”行动等重点工作,年刊发稿件100余篇,全面展现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成效;聚焦一线民辅警,推出《寻找最美延警》《此城此警——延警说》等栏目,让王椰林、枣园派出所等先进典型广为人知,相关作品常破万+浏览量。借助融媒体中心建设机遇,我们组建涵盖市、县、所队三级的采访队,创新“一体策划、全媒传播”机制,像新区马拉松安保宣传就打造了多个刷屏产品,15条短视频获部省厅转发,单条最高点击2500万,AI数字人主播也成为警务宣传主力。
  今后,我们将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出彩出新出精品,讲好圣地警察故事,传递红色警队好声音。

“我叫芦荟”视频号主播 芦荟
用我们的镜头,解锁一个你没想到的延安


  我是自媒体博主芦荟,我做自媒体的初心很简单,源于对延安的热爱和一份“不甘心”。不甘心外界对延安的印象只停留在历史标签上。这座城市既有千年石刻的厚重,也有街头摇滚的鲜活;既有红色记忆的深沉,也有夜市滚烫的热辣,我想用好镜头,解锁一个更立体、更带劲的延安。
  拍摄路上,我收获了太多惊喜与感动。拍子长钟山石窟时,我被千年石刻艺术震撼,更惋惜它鲜为人知,于是精心制作视频讲述其历史与守望者的故事,没想到带动不少人实地寻访,让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看见。在宝塔山下,我采访过坐着轮椅追寻《延安颂》记忆的老奶奶,也遇过带孩子重走长征路寻“根”的年轻父母,这些朴素对话让我深知,延安是巨大的“情感磁场”,而我的镜头就是这份深情的见证者与传递者。
  曾经我也有流量焦虑,但慢慢明白,自媒体的价值远不止流量。当我的内容能成为大家了解延安的新窗口,能帮本土小店引流,能让外地网友萌生赴延之心,这种“连接”的成就感更真实可贵。真诚,就是我创作的核心方法论。
  感谢这个时代给了自媒体发声的舞台,也感谢相关部门的支持。未来,我会继续带着镜头在延安的山河古迹、街头巷尾“寻宝”,更希望能向更多优秀的人学习,用年轻的视角搭配专业的力量,把延安故事讲得更潮、更破圈。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延安年华”主播 袁波
见证“回家”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我是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波,我想和大家分享延安革命旧址里那些穿越时空的动人故事。
  我的采访故事,从桥儿沟的鲁艺开始。2016年,耄耋老人向延生带着一封珍藏77年的信回到延安,这封信是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他题写名字的回信。1939年,鲁艺教员向隅夫妇的孩子在党的生日当天出生,毛主席亲笔取名“延生”,这份领袖与教员的革命情谊,让我深深动容。
  更让我震撼的是2022年,冼星海的指挥棒历经82年、3500公里辗转,终于魂归鲁艺。这根陪伴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铜制指挥棒,承载着革命青年的报国抱负,当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将它交给延安时,两人相拥而泣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多年一线采访,我见证了太多文物“回家”的瞬间。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藏着信仰的力量与温暖的情怀。作为新时代记者,我深知肩负的责任。
  未来,我会继续以心为墨、以情为笔,深耕延安革命旧址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把藏在历史缝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不朽光芒。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楠逍遥”视频号主创人员 姚肖楠
真诚是抵达人心最近的路


  我是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姚肖楠,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楠逍遥”团队“五条好汉”勇闯媒体新赛道的故事。
  我们团队由70后、80后、90后5人组成,有温暖给力的杜元勋老师、才华横溢的文案苏舟、擅长捕捉美景的摄影师邓鹏,还有点子大王书瀚。大家志同道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凭着热爱,想用有限时间和预算,做有温度、有筋骨的延安故事。
  为了一个镜头、一句文案,我们常从办公室“磨”到深夜微信群。I人和E人的创意碰撞,让每一次打磨都甘之如饴。我们坚持用简单叙事、清新语言和电影质感画面,打破外界对延安“只有宝塔山和窑洞”的固有印象,展现日新月异的新延安。
  惊喜的是,这条“逍遥”路走着走着就不“楠”了,账号收获百万观看量。最让我们欣慰的,是评论区里“原来延安这么有意思”的留言,所有付出都值了。如今,在中心扶持下,一批年轻媒体人成长起来,《微光》等账号共同探路媒体融合。
  放眼延安,“陕北霞姐”“我是芦荟”等创作者,都在用真诚讲述热爱的家乡。虽然我们也有迷茫,精心制作的内容可能反响平平,但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中,在领导支持和网友温暖留言里,我们一次次重拾勇气。
  四十岁的我深知,新时代媒体人既要传承红色基因,也要勇于创新。未来,我们会继续怀着敬畏创新,因为真诚永远是抵达人心最近的路。

志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鹏翎
以生命之光,燃新闻之热


  我是志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孙鹏翎,扎根新闻一线18年。爬过的山路、熬过的深夜、定格的瞬间,都成了我最珍贵的职业勋章。今天,我想分享两个绝境中极致绽放的生命故事,它们让我读懂了新闻记录的深层意义。
  1983年,高中生牛怀斌因窑洞坍塌高位截瘫,曾绝望到想放弃生命。看着为他操劳的父母,他咬牙坚持康复锻炼,在敬老院的孤寂岁月里,以文字为光,写下诗集《从上帝指缝逃离的生命》,用“心律搏动不息,路就永远宽广”的信念,走出了专属坦途。
  另一位是修鞋匠崔治清。 17岁时,他因砖窑坍塌失去双腿,却凭着不服输的韧劲走出阴霾。 27岁组建家庭后,他每天5点起床操劳家务,撑着三轮车修鞋30余年,不仅盖了新房,还供两个女儿考上大学。他说:“困难天天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而是含着泪继续奔跑。这两个故事让我明白,即便命运不公、身陷泥泞,内心丰盈便有千百种可能。这些真实又强大的生命力量,既是我18年新闻路的温暖动力,也让我更坚定地以笔为媒,传递这份穿越苦难的勇气。

甘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白腾
新闻人一直在路上


  我是甘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白腾。今天想聊聊我心中的新闻初心,这份初心,源于一位老媒体人的感召。
  2015年刚入职清涧广播电视台时,我被墙上传神的黄土文化摄影作品震撼,它们都出自我的领导陈建明。这位被称为“永不辍耕的老黄牛”的老记者,三十余年扎根基层,翻山越岭宣传家乡。即便身患肺癌晚期,他临终前仍执意去笔架山最后拍一次家乡,那份对事业的热爱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2019年,我回到家乡甘泉县融媒体中心,从主持人转型为记者,主动扛起摄像机走进田间地头。我们凌晨两点拍城市夜归人,三点冒险爬秦直道拍日出,四点顶严寒拍防冻工作,在暴雨中的险情一线坚守。我们帮村民拍助农视频,让滞销农产品一周售罄;深耕外宣,让甘泉一月四次登上央视,作品入选中国新闻奖,外宣成绩从全市末尾跃居第一。
  如今,我也能叫出甘泉每个村庄产业户的名字,终于读懂了陈台长的家乡情怀。对我而言,新闻初心就是出发时问清为何前行,落笔时明确为谁发声。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当好圣地形象代言人,我们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李全文的世界”公众号创建者 李全文
以文学视角讲好延安故事


  我是“李全文的世界”微信公众号创建者李全文,目前,公众号已产出8个10万+、1个144万+阅读量作品,去年我还受邀参加中国作协、陕西作协主办的座谈会并作发言。我的创作核心,是用文学视角解锁延安故事的独特魅力。
  首先追求高辨识度,秉持“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不被别人重复”的理念,像独自登山般挖掘与众不同的视角,让平台始终保持新鲜感。其次聚焦小人物的伤口与疼痛,关注午夜街头挣扎的普通人,他们的酸甜苦辣是时代温度的晴雨表,也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我坚信有生命的文字方能永恒,就像陕北民歌历经大浪淘沙,唯有注入“元气”、带着呼吸的文字,才能直抵人心。同时,以文学为路实现精神返乡,从“我”到“我们”、从故乡到祖国,在文字里守护未被岁月修改的童心,让作品更清晰、逼真又有趣。
  新媒体时代,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让文学走出“高大上”,让它更加贴近生活、冒热气、扬正气。文学依然神圣,未来我会继续俯身扎根,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用文学之力讲好延安故事。

(本版稿件由记者 白雪 整理 本版照片由记者 赵合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