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4日
感悟延安“十美”
王鹏
    ● 情景剧舞蹈《军民大生产》在延安大剧院演出    记者 赵合欢 摄
    ● 苹果丰收喜开颜 记者 邓志宏 摄
    ● 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游人如织
    ● 美丽乡村赵家岸

    ● 制作子长煎饼
    ● 南泥湾千亩稻田现黑鹤    记者 邓志宏 摄

  在喜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我陪同首长参加学校组织的“高地淬火”基层干部专题教育集训,走进革命圣地延安,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延安,这座闪耀着精神灯塔光芒的革命圣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是革命圣土、奋斗热土、发展沃土。此次延安之行,收获满满、感动满满,是一次难忘的寻根之旅、学习之旅、总结之旅。
  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战斗生活13年,为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带领乡亲奋斗7年,始终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信念。此后,他更将这一信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片黄土地,走出两代领袖。我们不禁要问:中国革命为什么在这里取得胜利?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究竟在哪?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长带领大家深入讨论,认为至少包含5方面原因:革命精神的力量、正确的政策策略、人民群众的支持、特殊的地理条件、人才力量的凝聚。
  我对延安的感受也有很多:这里有精神的承载、历史的厚重,有山河的壮美、文化的灿烂,有先辈的艰辛、新时代的幸福,还有很多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对延安的感受,我觉得是“美”。基于此,我将此次学习体会总结为“延安十美”。
  一、革命圣地的精神之美
  延安既是革命的圣地,也是精神的高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精神中,与陕西有关的占比居各省份前列,有5种: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这些精神大多与延安有关,可见延安是一个精神“富矿”。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特征。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是思想之源、力量之源,让革命人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永远年轻。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白求恩不远万里来中国”“南泥湾开荒”……这些发生在延安的故事,不仅是历史记载,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范本,鲜活而有温度。
  二、理想信念的初心之美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根据地,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毛主席1945年4月在七大预备会上说:“有人说,陕北这个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落脚点,是红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的安身之地;出发点,是党带领人民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行之基。红军怀揣初心,在信仰的支撑下走过雪山草地来到延安,又带着初心和信仰赢得了全国解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无数革命者放弃优渥生活来到延安,只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理想。这种不为名利、只为信仰的纯粹,是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光芒,是最震撼人心的信仰力量。
  三、自力更生的奋斗之美
  抗战时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41年,王震率359旅进驻南泥湾,他们住“三漏草棚”,不畏艰难,开垦荒地。经过数年努力,将荆棘遍野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耕一余一”,向政府交粮,创造了军事史上不要粮反而向政府交粮的奇迹。
   四、群众路线的鱼水情深之美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延安得到了生动实践。当年,党在这里推行减租减息,组织互助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大生产运动中,军民齐心协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正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始终坚持“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五、黄土高原的山河之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窑一洞,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红色历史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河画卷。窑洞依山而建,是黄土高原上的智慧结晶,它冬暖夏凉,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居住智慧。米脂县杨家沟窑洞更是中西合璧,既有中式传统风格,又融合了日本和欧洲样式,别具一格。
   六、军民团结的力量之美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延安,军民团结的力量无处不在。从党中央进驻延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无数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阻碍奔赴延安,只为追寻心中的理想之光。他们坚信,在这里能够找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道路。 359旅开垦南泥湾时,军民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将荒地变成良田。抗战时期,各根据地与延安相互呼应支援,形成了强大的抗战力量。这种军民团结“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穿越时空,依然散发着动人魅力,彰显无穷力量。
   七、注重总结的智慧之美
  中国共产党人有两大胜利法宝,一个是团结,一个是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善于总结经验。毛主席每经过一个重要阶段都会通过撰写著作、作报告总结经验,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为革命斗争指明方向。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破除了教条主义,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种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睿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八、文艺为民的纯粹之美
  抗战时期毛主席并没有放松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1942年,毛主席组织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此后,鲁迅艺术学院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创作了《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扎根人民,服务革命,演员与群众同台演出,让文艺走出象牙塔,解决了“大洋古”的脱离群众问题,成为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精神号角”。延安的文艺,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体现了高度的人民性和纯粹的党性,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九、独具特色的饮食之美
  延安的饮食很多,且别具一格。羊肉面、油糕、糜子饭等特色美食,不仅味道质朴独特,更蕴含着革命时期的生活智慧。在艰苦的岁月里,边区军民凭借着简单的食材,顽强地生存和战斗。这些美食是延安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延安人民的坚韧与乐观。品尝着这些美食,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的生活气息,让人们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岁月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
  十、朝气蓬勃的活力之美
  延安,既有辉煌的过去,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这些年,延安十分注重生态保护,黄土高原上绿色渐多,苹果园连成一片,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红色遗址与生态景观、民俗体验相融合,使这里不仅成为红色教育的圣地,更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热土,展现着“圣地不老,奋斗不止”的新面貌。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精神灯塔”,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延安“十美”,美在精神,美在初心,美在奋斗,美在人民,美在文化,美在团结,美在智慧,美在文艺,美在饮食,美在活力。这是我的体验,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这也是延安的“富矿”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