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9日
幸福生活“动”起来
——我市全民健身热潮涌动
    ● 周末的午后,一群孩子在延安体育场踢足球    记者 贺秋平 摄

  记者 贺秋平 谷嫦瑜 实习生 丁欣月
  清晨的延安全民健身运动中心,朝阳缓缓升起。田径场的塑胶跑道上,健身的市民三五成群,或慢跑或疾走,一派火热的锻炼景象。
  市民张伟是这里的常客。从2020年开始,这是他坚持跑步的第5个年头。“体重减轻了,各项指标正常了,身体素质越来越好。最重要的是,每天锻炼后一整天精神头都很好。”张伟感慨,能坚持下来除自身毅力外,也得益于越来越亲民的健身环境。
  如今在延安,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体育场所、市民公园、健身步道上,随处可见活力满满的运动场景,也定格下我市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的精彩瞬间。人们在运动中强健身体、乐享生活,全民健身在革命圣地蔚然成风。
  健身设施“提档升级”
  “ 我跑步已经有六七年了,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好,心情也舒畅。”延安新城跑团俱乐部团长孙文辉说,他家距离全民健身运动中心不远,每天早晚来锻炼非常方便。“以前是在公园或者马路上跑,多是水泥路和沥青路,跑多了伤膝盖。现在有塑胶跑道,能保护膝盖,我们团队经常到这里一起跑步,锻炼起来也更加轻松。”孙文辉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切身感受。
  家住老城区市场沟的市民王丽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孩子来延安体育场。“现在这里的锻炼设施丰富,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或者跑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我们都可以一起进行,而且离家也不远,非常便捷。”她感慨道。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持续优化,为推动全民健身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方便群众健身,解决群众去哪里健身问题,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实用、服务群众”的原则,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复合利用,不断扩大体育场地面积。
  “ 十四五”时期,全市乡镇、社区、行政村场地设施达到了全覆盖,22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群众开放,争取中省项目资金建成健身步道10条、小型社区健身中心10个、小型体育公园6个,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承办十四运会新区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延安大学乒乓球馆、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山地自行车赛道的建成,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2.7平方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0.9平方米,真正建成了“15分钟健身圈”,满足了不同人群健身需求。
  赛事活动丰富多彩
  近日,在延安老年大学宝塔分校,20余名老人正在练习柔力球。
  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可以让颈、肩、腰、腿得到全面锻炼,对神经系统、大脑及胃肠功能起到全方位均衡锻炼的作用。这项运动也频频出现在我市的一些赛事活动中。
  “ 以前只是跳跳广场舞或者走一走路,时间长了感觉比较枯燥。现在学习柔力球后身体柔韧性好了,行动也更加敏捷了,而且姿势优美,集体展示时挺好看的。”市民刘延梅高兴地说。
  该校柔力球培训班教师徐延琴介绍,学校从今年3月份开始组织柔力球培训班,每周有4天课,目前已有100余人参与。“柔力球对老年人来说可以锻炼全身,特别有益。我们开设这门课程,也想让老年朋友们的健身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越来越聚焦群众参与、引领健身的示范性活动。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群众身边的场地、群众身边的组织,群众身边的活动为主线,以“体育+文旅商等”融合发展模式,深入开展农民、青少年、职工、妇女、老年人等“五个百万人群”健身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300多次,参与人数约50万人,先后承办了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摔跤、乒乓球、山地自行车)比赛、陕西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陕西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举办了延安新区马拉松、延安红色半程马拉松、南泥湾半程马拉松、延安新“九一”扩大运动会等品牌赛事,积极打造“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活动,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扩大赛事影响力和城市知名度,为助力延安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体育力量。
  赛事经济活力迸发
  今年9月中旬举行的延旅集团·2025延安红色半程马拉松赛,我市推出超多福利:宝塔山景区等全市62处旅游景区面向跑友全部免费,全市8家影院、剧场针对选手及随行亲友推出专属折扣,延安宾馆等多家酒店发布跑友优惠入住、延迟退房… …
  很多跑友赛后在延安开启“逛吃”模式,赛事的热度一时间从赛场延伸到了商圈、景区、夜市。从观赛到消费,体育与消费的联结愈发紧密,赛事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热量、经济增量。
  这是赛事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充分依托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秀丽的自然景观,积极创新发展理念,采取“体育+文旅商等”融合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延安新区马拉松赛、延安红色半程马拉松赛、延安新‘九一’扩大运动会”等品牌赛事,通过赛事将人员的流量变为经济的增量,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产业融合、拓展赛事经济发展空间。如2024年延安新区马拉松直接带动经济效益超2100万元,2025年直接带动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在赛事经济持续火热的同时,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也稳步开展。全市现有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14个,每年累计完成监测人数1.1万人,常年免费开放,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为群众出具运动处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积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培训学习等方式激励发展,全市累计发展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60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人,体育社会组织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单项体育社会组织207个,项目涉及篮球、足球、排球、击剑、射箭、马拉松等20多个健身项目,各类协会成为组织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导力量。
  运动点亮生活,健康铸就未来。
  “‘十四五’以来,我们围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深入实施‘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延安市体育局四级调研员马向东介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身设施更加丰富,赛事活动更加经常,科学健身指导更加普及,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群众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人,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0亿元。
  从场地“多起来”、赛事“活起来”,到指导“专起来”、服务“暖起来”,全民健身已融入延安人民的日常,成为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人生与幸福生活,让革命圣地的健身热潮持续涌动。”马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