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秀云(右二)与家人们一起玩游戏 受访者提供 记者 叶树峰
清晨的宝塔山下,一位银发老人正带领着20多位退休老人练习太极。动作如行云流水,神情从容而专注。她,就是张秀云——一位与新中国同龄,将半生献给教育事业,退休后依然活跃在社区、校园与革命旧址的离退休干部党员。
1949年1月出生的张秀云,常常自豪地说:“我是伴随新中国诞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1968年12月,她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成为一名插队知青。广阔的黄土高原见证了她的青春,艰苦的环境更磨砺出她坚韧不拔的品格。回望那段岁月,她目光深远:“生活虽苦,却让我真正读懂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扎根教育四十载 桃李芬芳映初心
自1969年因表现突出被推荐担任教师起,张秀云便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从裴庄七年制学校到北关小学,从凤凰小学到东关小学,她的足迹遍布延安多所校园,从年级组长、语文教研组长、大队辅导员,逐步成长为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
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始终秉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信念。她所带的班级纪律严明、学风浓厚,指导的学生屡次在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因工作突出,她多次被评为校、区、市各级“优秀教师”和“模范党员”。即便退休,她依然心系教育,作为宝塔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她深入多所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宣讲,以亲身经历激励新一代少年儿童铭记历史、奋发向上。
银发丹心再出发 党建引领聚夕阳
2005年,张秀云正式退休,人生却开启了崭新一页。担任东关小学退休党员支部书记后,她立即着手建立健全组织生活制度。每次的主题党日活动都精心准备,内容涵盖时政学习、红色观影、座谈交流、实地参观等,形式多样,深入人心。
组织退休党员参观革命旧址,是张秀云的“品牌活动”。每次活动前,她都亲自踩点,精心规划路线与讲解内容。在枣园,她讲述毛泽东同志种菜的故事,阐释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杨家岭,她详解七大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在王家坪,她解读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战略决策。
“站在革命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总能让人心潮澎湃。”一位退休党员教师感慨道,“张书记组织的活动从不流于形式,她总能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让我们这些老同志既重温了岁月,也看清了当下。”
2010年,延安老年大学合唱团成立,张秀云被推选为副团长。她不仅是团里的组织者,更是大家的“后勤部长”。每次演出前,她总是忙前忙后,协调服装、道具,事无巨细。
合唱团成立十多年来,带着延河水的甘露,山丹丹的芬芳,上北京、下扬州、赴重庆、去平遥、奔草原、到厦门,甚至漂洋过海前往台湾,参加合唱比赛、传播延安精神、展现延安人的风采,并屡获殊荣。“新年音乐会”“延安过大年”“八一敬老院慰问演出”等延安各类庆典活动中,合唱团参演几十场,彰显了合唱团团结、温馨与快乐。
张秀云还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不仅每天带领宝塔山活动站的老年人晨练,还连续多年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奖。2015年,该活动站被评为省级先进活动站。
家风如雨润无声 薪火相传写大爱
每年除夕,张秀云家都会举行一场温馨的“家庭表彰会”。她省吃俭用,从退休养老金中设立“家庭奖励基金”,表彰在过去一年表现优异的家人。“爱岗敬业奖”肯定工作出色的子女,“勤学奋进奖”鼓励学业进步的孙辈,“孝亲敬老奖”嘉奖孝顺的晚辈。此外,每年的“家庭春晚”也设有各类节目奖项,演出结束后一一颁发奖励。
如今,年过七旬的张秀云依然忙碌而充实:周二、周五参加合唱团排练,其他时间组织退休党员学习和带领合唱团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有人问她:“退休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她微笑着回答:“党员没有退休的一天,为人民服务也没有终点。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继续发光发热。”
在张秀云身上,我们看到了延安精神的时代传承,看到了一名老党员永不褪色的初心与坚守。从青丝到白发,从讲台到社区,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新时代“银发答卷”。
宝塔巍巍,延水汤汤。张秀云的故事,犹如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看似平凡,却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光芒,照亮更多前行的脚步,也温暖着我们共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