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茹(左二)了解乡村教育的困难 通讯员 李琪琪 摄 记者 高乐
“教育是我的根,学生是我的魂。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愿做教育改革的铺路石,用实际行动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这是陕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延安市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延安中学副校长、子长市中学执行校长刘晓茹始终坚守的信念。
二十七载耕耘不辍。这位集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教育工作者,以爱心浇灌桃李满枝,以责任践行为民使命,在三尺讲台上,在人大代表履职之路上,踏出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奋斗足迹。
深耕杏坛,做教育路上的“点灯人”
自1998年踏上三尺讲台,刘晓茹便将“授人以渔,授人以欲”的教育理念深植于心,用27年的执着坚守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
初为人师时,为了站稳讲台,为了对讲台下的同学们负责,她给自己立下“先备课再听课”的铁规矩,每天反复研读教材、拆解重难点、打磨教案,再带着问题走进师傅的课堂汲取经验,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这一坚持就是三年。
凭借这份肯钻肯干的劲头,刘晓茹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2012年,她在全省教学能手大赛中斩获物理组第一名,还多次承担延安市示范课任务,逐步形成“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独特教学风格,让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熟悉刘晓茹的人,无不佩服她那股“拼劲”。这份拼,体现在她20多年近乎固定不变的作息里:清晨6点准时到校,晚上10点仍在校园忙碌,深夜12点回家更是常态。这简单的“两点一线”,写满的是她对学生的牵挂,对事业的专注与坚守。
2000年初,学生正处于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期,休产假还不到100天的刘晓茹,放心不下学生,毅然回到了讲台。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求知若渴的学生,她硬是咬牙兼顾下来。
2020年,刘晓茹在工作中不慎摔倒导致胳膊骨折。人在医院,心却系着学校,电话一个接一个。她放心不下,没多久便提前出院上班了。那些天,她单手处理文件、单手握着方向盘奔波,受伤的手臂肿胀难消,但她却以行动诠释着“责任”二字,始终未有半句怨言。
在教学与管理中,刘晓茹更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
2018年,她担任陕西省“刘晓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以“师德师风的楷模、骨干教师的导师、工作团队的灯塔”为目标,通过名师讲堂、送教下乡等活动辐射带动了一批优秀物理教师成长。
担任延安中学教学副校长期间,她倡导“智慧课堂”理念,在尖子生培养、复习备考效率提升等方面总结出整套方法,推动学校高考成绩屡创新高——所带班级多次走出延安市状元。其中,罗某、徐某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2020年高考,学生赵某以680分考入北京大学,600分上线人数达226名,创下该校历史佳绩。
“教育是良心活,既要严管更要厚爱。”这是刘晓茹12年班主任生涯的真切感悟。于她而言,严管是成器的责任,厚爱是成才的本能。这份“厚爱”细致入微:她的办公室里常年备着常见病药物,便于学生生病能及时照顾;学生学习遇挫时,她耐心辅导、加油鼓劲;学生情绪低落时,她化身“知心朋友”悉心开导;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更是慷慨解囊、倾力相助。
2004年高考前两个月,学生小雷突然出现烦躁、厌学、逃课的情况,使其前途蒙上阴影。紧要关头,班主任刘晓茹成为最坚定的守护者。她一次次谈心,严格要求、耐心引导,成功帮助小雷克服心理障碍,重拾信心。最终,喜报传来,他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事实印证了刘晓茹的信念:教育的奇迹,源于不放弃的坚持。
学生韩某在高考前一个月家中遭遇变故,情绪几近崩溃。刘晓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直接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亦师亦母悉心照料她的饮食起居,并帮她疏导情绪、调整备考心态,直到韩某平稳顺利地完成高考。
2023年3月,延安中学与子长市中学开启合作办学,刘晓茹作为执行校长扛起重任。她深入调研后优化顶层设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推动两校实现高考备考、教学资源全面共享。
合作办学两年多来,刘晓茹校长每天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教学区、餐厅,通过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探讨学校发展策略与方向。
在她的协调下,两校不断拓展教育合作空间,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延安中学先后20多次派团队到子长市中学听课指导、上示范课,子长市中学也有200余人次赴延安中学交流学习,形成良性互动,育人水平显著提升;两年多来,子长市中学办学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高考,该校在最高分、一本上线人数和本科总人数上实现了“三个提升”;2024年即便遭遇生源低谷,学校一本升学率仍提升30%,成功跻身延安市县区中学第一方阵;2025年高考,实现了更大的突破:一是600分突破,考取600分以上2人,打破了该校10余年来的600分学生全无的僵局;二是优质高分段学生人数突破,特控线上线347人,上线率较上一年翻了近两番;三是本科上线率突破,本科上线率87.9%,达到该校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子长市教育工作满意度从2022年的全省倒数第二,跃升至全省第18名、延安市第二名,老百姓对“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认可。
履职为民,做群众信赖的“代言人”
“人大代表不只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实实在在为群众说话办事。”怀揣这一信念,刘晓茹始终把“教育工作者”与“群众代言人”的双重责任扛在肩上,将履职尽责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期盼。
为真切感知民情、汇聚民意,她在学校设立“校园开放日暨校长接待日”,开通校长热线和校长信箱。这些渠道让师生家长的心声得以顺畅传递,使校园真正成为一座期盼与心声交汇的“连心桥”。
2024年,针对子长市域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刘晓茹历时数月开展全方位调研,足迹遍布子长市教体局及各中小学,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一手数据,与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和群众深入交流,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子长市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4条建议得到子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教育高质量发展”民生重点项目推进实施,为当地教师队伍优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更高的履职平台上,刘晓茹始终为教育发声、为延安代言。在省“两会”上,刘晓茹走上代表通道,以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题,分享延安教育的经验做法,获得广泛认可。作为延安市人大代表,她赴嘉兴参加“红色根脉、精神永恒”建党百年主题宣讲活动,把延安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关注教育均衡发展是刘晓茹履职的重点。她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农村学校和村庄,了解乡村教育的困难。通过子长市教科研联合体这一平台,积极推动对李家岔镇中学、栾家坪中学等薄弱学校的深度教学帮扶,使其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让乡村学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对贫困学子的牵挂,让刘晓茹的履职更有温度。每年寒暑假,她都会走访优秀贫困学生家庭,自掏腰包送上生活用品和帮扶资金,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的求学路保驾护航。“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能帮孩子们圆求学梦,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刘晓茹如是说。
“行育人之志,履代表之责。”二十七载风雨兼程,刘晓茹以讲台为根,在教育沃土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用爱心润桃李、以责任育栋梁;以民意为向,在履职路上初心如磐、俯身实干,用担当传民声、以实干践使命,深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与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