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治斌(前排左四)与中阮培训班学员们一起演出 受访者提供 记者 叶树峰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以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坚守,生动诠释了“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党员本色;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在黄土地上书写出感人至深的“夕阳红”篇章。
他就是原延安电大教务处长、教工党支部书记、副教授任治斌。
信念坚定 学习不辍
任治斌出生于1949年10月。1974年2月,怀揣着对党的无限崇敬,他在工作岗位上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他始终恪守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党员不学习,思想就会掉队;思想掉了队,行动就会走偏。”这是任治斌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中央党校政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深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在职还是退休,他每天都雷打不动地看新闻、读报刊,这一坚持就是数十年。
在任治斌的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多年的读书笔记,每一页都工整记录着他的学习心得与重要论述摘要。翻阅这些笔记,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都有他深刻的思考与记录。
除政治理论学习外,任治斌在专业领域也始终不懈探索。退休后,他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在有关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与论文若干篇,部分荣获奖项,有的被《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二十一世纪理论与实践》选用出版。“活到老,学到老”,任治斌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箴言,为老同志终身学习树立了榜样。
倾情老年教育 奏响文明乐章 2015年,刚刚退休的任治斌接手了延安老年大学民乐团。当时的乐团仅有十几名成员,乐器陈旧、资源匮乏,排练场地狭小简陋。面对如此困境,不少人都劝他:“老任,都到了享清福的年纪了,何必自讨苦吃?”
然而,任治斌眼中看到的不是困难,而是希望。他深知音乐对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意义。为了改变乐团现状,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加上子女的支持,累计投入6万多元,为乐团添置了二胡、提琴、阮、扬琴等数十种乐器与用品,为团员学习演奏民族乐器搭建起一方平台与园地。
乐器问题解决了,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任治斌从小热爱音乐,擅长多种乐器演奏,因此他决心改进原有的演奏方式。为此,他开启了又一项艰巨工程——整理与编配乐谱,实现各类乐器协奏,提升乐团整体演奏水平。那段日子,他常伏案至深夜,规范地抄写着每一张演奏乐谱。
“每到夜晚,父亲的书房总亮着灯,他在那儿埋头抄谱。”任治斌的女儿回忆道,“我们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这些乐谱就像我的孩子,不整理好,我睡不着’。”就这样,历经数百个日夜的辛勤耕耘,他为乐团每位成员分类制作了3册演奏乐谱集。
除了物质投入,任治斌更注重提升团员的音乐素养。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免费开设音乐基础理论课和器乐演奏课。从最基础的音符、节奏教起,耐心细致地指导每一位学员。年逾七旬的他,常年为团员义务授课,却从无一句怨言。
在任治斌的悉心指导下,民乐团逐渐成长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文艺队伍。如今,乐团已有固定成员50余人,能熟练演奏30多首经典曲目,每年参加各类演出20余场。他们活跃在延安的城乡舞台,用音乐传递正能量,以艺术凝聚人心。
尤为感人的是,任治斌十年如一日为乐团默默付出,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每年仅复印乐谱和添置急需用品,他就自费2000多元,却从未向组织开口,也未曾向团员提及。“看到老同志们因音乐而快乐、因演出而自信,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一名老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引领文明新风 助力社区和谐
任治斌的奉献远不止于民乐团。凭借多年领导经验和在群众中的威望,他不断延伸影响力的半径,成为社区治理的“好参谋”、文明新风的“引领者”。
近年来,任治斌积极协助街道、社区组建了合唱团、舞蹈队等群众文化团体,指导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逾百场。除了文艺活动,任治斌还格外关注青少年成长教育,他主动担任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传授音乐知识。
任治斌的一言一行,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他的带动下,更多退休老同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形成“银发志愿者”服务品牌。乐团中培养出的不少人,成为各类群众文化团体的负责人和骨干,他们活跃在文明劝导、矛盾调解、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成为延安文明城市创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任治斌退而不休,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和奉献精神谱写成一首岁月长歌。他从讲台走向乐团,以言行诠释老党员的风采,铸就“老有所为”的勋章,将“不忘初心、永不褪色”的誓言深深烙印在这片乡土之上,为广大退休干部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