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把群众事放在心坎儿上”
——记安塞区建华镇窑湾村第一书记张培涛
    ●张培涛为群众发放物资
  通讯员 马志青 本报记者 朱佳雨
  “张书记真行!联系我们村七八年,跟大家相处得很好,就像自己人一样。这几年给村上办了很多实事,今年更是摘掉了村上多年的穷帽子。”在安塞区建华镇窑湾村,只要提起第一书记张培涛,村里人都赞不绝口。
  今年36岁的张培涛是安塞区信访局副局长,从2010年全区实施“双百双千”工作起包联建华镇窑湾村,2015年被组织任命为该村第一书记。8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带领窑湾村群众谋发展,见证窑湾村的蜕变。
  一心一意谋发展
  窑湾村辖6个村民小组,416户1376人。包扶8年来,张培涛对村情民意了如指掌。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全村带出贫困线,把困难群众引上致富路。
  张培涛与村民一起商讨,研究解决发展出路,制定出台了《窑湾村三年发展规划》《窑湾村精准脱贫计划》《贫困户发展计划》等。确定了“优先发展棚栽业,强力推进林果业,稳步发展种植业,适度发展草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因户制定“一长一短”的帮扶措施,为帮扶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把好脉,明确了方向。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到村后,张培涛狠抓村三委领导班子、党员队伍、组织阵地三大建设,认真组织党员学习“三会一课”、阅读“党员小书包”、使用“党建云平台”等新时代党建平台,提高了村三委班子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积极协调5万元资金,新建了数字瓦斜屋面,粉刷简装了室内外墙体,增添了部分办公设备,完善了村级阵地建设。同时,吸纳王宏宏等8名有文化、有进取心、懂技术、能致富的青年为入党积极分子,增强了工作活力。他还完善坐岗值班制度,落实代办服务,累计代办各类事项300多项,化解大小矛盾纠纷30余起,提高了班子威信,一举荣获“安塞区农村发展型支部”的称号。
  心系群众办实事
  “张培涛是好样的。”提起雨灾往事,老书记蔡维亮竖着大拇指回忆,当时,眼看着群众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房屋一间一间倒下,有房不敢住,就连养猪的弓棚都挪出来住人。张培涛及时联系包扶单位从紧缺的赈灾物资中借出10顶帐篷,冒雨发送到村上,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后来,又顶着大太阳跑遍家家户户考察取证,征求修房意见,窑湾村村民对他有说不尽的感激。
  2017年因铁十局在施工过程中不慎将工业废水排进水坝,造成28户45棚蔬菜品质和产量双下降。菜农焦急不安,一度出现阻挡施工道路现象。张培涛主动带领村“两委”成员,全程参与到事发过程中,积极协调十局施工单位,同时向镇政府、信访局汇报求助,经过几轮反复讨论,最终菜农得到了施工单位45万元水污染补助资金。
  “今年大棚收入不好,老娘身体不好,再加上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费用又高,在最难为人的时候,是张书记帮我们争取了补助,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拿到17400元补助的贫困户李红彪激动地说道。
  产业扶贫拨穷根
  “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重点要抓好产业建设。”张培涛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沿河湾高家沟、建华镇武家湾学习借鉴养羊、管理苹果经验。组织开展蔬菜、果业、畜牧、就业等专业技能培训21次,增强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能力。联系包联单位与村“两委”紧密互动,及时将新的扶贫政策传递给贫困户,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信息障碍。
  4年前,桑林湾组兜底户常海丽因腿部受伤致残,妻子离家出走后离了婚,留下一个小孩,心灰意冷的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得知这个消息,张培涛带领包扶干部周国军,几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还帮常海丽协调肥料、地膜等物资,让他参与村里技术培训,帮他管理5亩果园。2017年果园开始初挂果,常海丽又主动申请养殖6头猪,得到4000元的生产补助。如今母猪已经产了2窝,他又买了3头肥猪,被村两委评定为“产业致富明星”上了光荣榜。像常海丽这样通过鼓励发展,建立长短互补产业的农户还有12户。
  在张培涛的带领下,几年来窑湾村累计建成果园420亩,新建核桃园306亩,建成规模型养殖户3户、小型养殖户46户……改变了过去单一发展小杂粮的产业局面。协调安塞区水务局79万项目资金,建成蔬菜大棚滴管项目,配套大口井1口,抢先申请区广电网络公司投资180多万元,实现230户在村群众网络全覆盖工作,完成“一事一议”项目3个,其中14万元700㎡健身广场一处、28.3万元过水桥两座。这些产业、项目的建成使用真正拓宽了群众的收入来源,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2018年,随着扶贫“五七”指标逐一落地,49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群众收入连年提高,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稳步达到11690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年收入超过5万元标准。一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各项产业蓬勃发展,生活和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的窑湾村正呈现在全区人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