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9日
奋进“振兴路”建功“新战场”
——记安塞区招安镇枣湾村党支部书记高玉红
  记者刘彦
  “腊月正是大棚蔬菜销售的旺季,精心把大棚管上,争取多产菜多卖钱……”岁末年节,室外天寒地冻,安塞区招安镇枣湾村党支部书记高玉红戴着口罩来到去年刚建成的枣湾大棚蔬菜产业园,看大棚蔬菜长势和销售情况。
  出生于1984年的高玉红个头中等、皮肤黝黑,说话嗓门不大,办事却认真利索,村里人都说他是个“瓷实后生”。这个“瓷实后生”曾经还是个“兵娃子”,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甘肃天水连续服役5年。
  2019年1月,高玉红高票当选为枣湾村党支部书记。他说:穿上军装,我是一名光荣的子弟兵,我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褪去戎装,军人初心时刻激励着我,把农村广阔天地作为“新战场”,带领枣湾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身着戎装,戈壁滩上挺身护电台
  “班长新年好啊,好想念咱们一起外训的日子。”给高玉红打电话的是他的战友刘军力。
  “那时候,我们每年7月至10月都要到戈壁滩去外训。我是通讯兵,开着一台电台车带着两个兵,主要做通讯保障工作,刘军力就是其中之一。”高玉红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在3个月的新兵连训练中表现出色,刚入伍不久,就被选拔成为步兵连通讯兵,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通讯报务专业学习。
  “主要学习摩尔斯电码,每天从早上8点学到晚上9点,非常枯燥。”高玉红说,但是那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往后的人生受益匪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静下心来,遇到任何困难都能沉稳应对。
  8个月的学习完成后,高玉红考核成绩为优秀,被选为团里的通讯保障兵,除了当兵第一年的新兵训练和专业学习外,剩余4年他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干好一名通讯兵的工作。
  这期间,令高玉红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到戈壁滩的外训。“我们通讯保障组的任务就是保障队伍24小时通讯畅通。”高玉红说,外训时有些地区基本没有信号,他们要随时顶着戈壁滩的大风沙栽信号架,“戈壁滩上风沙非常大,裹着沙尘的风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但是军装在身,军令如山,绝不允许后退,必须顶着风沙上,想方设法确保所保障的电台正常运转。”
  “2009年9月,由于在跨越军区演习中通讯保障得力,我们排还荣立了‘集体三等功’一次。”高玉红说,“当兵5年给我的,不仅是坚强的体魄,更是军人的为民初心和优良作风。”
  风刀沙剑扑面而来,戎装戈壁坚守电台。军令如山绝不后退,勇往直前面向未来——听着高玉红的讲述,在记者的脑海中,人民子弟兵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刚强形象跃然而现。
   建强支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动力
  枣湾村位于安塞区招安镇南4公里处,辖6个村民小组330户1079人,总土地面积16.4平方公里,有耕地4343亩、林地4843亩,村民主要以种养殖业生活。
  刚当选为枣湾村党支部书记时,有村民怀疑:“年轻轻的娃娃,能把这么大的庄子带好了?”“这后生做事实在,又在部队里历练过,咱跟着好好干,日子肯定能过得更好。”但更多的是村民的信心。
  如何带着枣湾人把光景越奔越好?高玉红有自己的思考:村党支部是村上一切发展的堡垒所在、源泉所在,必须建强支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源动力,才能引领村民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
  上任伊始,高玉红就把建强基层党组织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向老支书、老党员学习和交流观摩、专家授课等方式,扎实抓好村干部培训,开阔眼界、提升素质;认真落实驻村干部帮带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村干部强思想、提能力、转作风;深入开展“党员承诺制”等活动,引导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标准,用情用心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枣湾村党支部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夯实职责,健全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党务知识学习和大棚种植、葡萄种植、玉米病虫害防治等培训200余人次,构筑起了上下配套、团结协作的组织网络,让支部真正成为群众认可的“主心骨”。
  “我们组织村上党员成立了生产技术服务小分队,上延伸区镇服务,下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特别是我们的矛盾排查化解小分队,在枣湾大棚蔬菜产业园土地流转过程中,积极宣传沟通,排查化解问题12件,有力推动了项目落地。”高玉红说,村党支部以党员承诺制为载体,以“党员固定活动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为抓手,从严从实助力党员认岗服务,为村民提供各类服务,为建设“乡村美、百姓富”的和谐枣湾注入了持久源动力。
   壮大产业,为枣湾发展立柱石
  记者走进枣湾大棚产业园,冬日暖阳照射下的温室大棚温暖如春,瓜菜飘香。一棚棚黄瓜鲜嫩,辣子青翠,茄子油紫,西红柿红彤……种植户们正趁着好市场、好价格忙着采摘销售。
  “看我家的黄瓜长得多好,又脆又嫩条又顺,特别受欢迎。”枣湾村大棚种植户杨翠如爽朗的笑声格外感染人。记者问她2022年过得怎么样,她反问:“这么好的大棚都修到家门口了,你说好日子来不来?”
  杨翠如说的“修到家门口的大棚”,正是安塞区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移民搬迁后续产业,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招安镇枣湾村规划实施的枣湾大棚蔬菜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主体为安塞区乡村振兴局,镇村两级负责协调实施前期土地流转并配合施工方建设,项目建成后,全部交付枣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作为枣湾村党支部书记,从项目立项,到土地流转,再到施工建设整个过程中,高玉红不知道说过多少话、跑过多少路、费过多少心……
  “项目刚开始并没有放在我们村,但这是给村上建支柱产业的一个大好机会,所以我们枣湾村全力以赴向区上、镇上去争取。”高玉红说,枣湾大棚蔬菜产业园建设项目占地800余亩,分3期建设,项目涉及332户农户的土地流转和经济补偿问题,面非常广,事也是真的复杂,但是必须得解决,而且得解决好。园区建成了,那是给枣湾人今后几十年往好建产业。
  在高玉红的带领下,枣湾村党支部本着最大限度为村民争取权益,最大限度为村上争取利益的原则,由村党支部牵头领办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村上创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产业部门+施工方+农户”的建设模式,合力高效推进了项目建设。
  2022年,占地470亩的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建有新型日光温室大棚65座共计6500米。合作社按照“先交租金,再入园”、合同“三年一签,租金一年一付”的租赁模式,65个棚以每棚每年每米120元的价格全部租给了30户135名种棚农户,已经进行移栽定植,杨翠如就是其中的一户受益者。
  “大棚建得好,离家又近,而且园区产业成规模,销售上一点都不用愁。”杨翠如说,她家这茬黄瓜赶着年节这段可没少卖钱。
  “农户种植大棚后,户均纯收入可增加7万元,人均增加1.5万元,同时产业园吸纳村民务工、运输、营销等,可拉动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让枣湾村实现了集体经济从0元到35万元以上的突破。”高玉红说,等枣湾大棚蔬菜产业园二期、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会成为招安镇规模最大的大棚产业基地,为种棚村民和移民搬迁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
  抓实“微治理”,为村民生活夯保障
  临近过年,枣湾人除了忙生产,也忙着扫窑洒院准备过年,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男女老少精神抖擞。
  “现在的农村生活可真舒坦,村里人勤快,庄子干净整洁……”记者和村民闲聊。
  “这还是冬天,你要是春夏来,我们枣湾村才美呢。”村民李世斌笑着说,那时候,走在村路上,一眼望过去,天青水碧山叠翠,产业兴旺人富裕,景致是非常好,好多出去的枣湾人夏天都要回到村上享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村上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高玉红说,近年来,枣湾村积极推行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实现村上大事小事件件有人管、事事有人问,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基层“微治理”成效。
  “我们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特别突出‘德治’这一块,通过开展道德评议、乡风传承活动,发动农村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乡村振兴包联单位与群众结‘对子’,从而做到‘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三长(河长、林长、路长)合一到户、精准服务到户’。”高玉红说,村上组织网格员深入开展“服务送上门、入户解难题”活动,心连心、面对面、一对一跟进解决村民诉求,累计有效服务群众百余人。
  “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事,娃娃大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一点儿也不用担心没人管。”李世斌说,直接找网格员,就有人组织带领村民来帮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玉红说,自己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作为枣湾村党支部书记,一定会把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作为“新战场”,集中全部精力带领枣湾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