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从年门诊量600多人到2015年的6982人次
看旧县镇卫生院如何完美逆袭
通讯员 杨桦 本报记者 杜音樵
  在洛川县旧县镇群众的记忆中,以前旧县中心卫生院,房屋破旧不堪、医疗设备陈旧简陋,连包扎换药都操作不了,夏季院子里荒草丛生,大门口常年泥泞不堪。所以,稍有条件的人都会开车去县城就医,医院患者稀少,医务人员长期无事可干。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岌岌可危的乡镇医院,却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完美逆袭,门诊量连年成倍增长,甚至远至120公里外的患者都会跑来求诊。
  “2013年我刚接手时,全年门诊量只有600多人、住院病人61个,现在业务量每年都成倍增长,2015年门诊6982人次,住院568人次,尤其今年特别明显。”院长王晓东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仅上半年,我们医院门诊量已经达到8372人,住院病人513人,业务收入达到了103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院长王晓东说。
  而在王晓东心里,直到现在都忘不了他到卫生院上任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去镇政府接访——旧县镇西关村村民王同福的妻子得了急性肠胃炎,把病人送到卫生院时,医院大门口积满淤泥,车子开不进去,家属们好不容易把病人抬进去,又半天找不到医生,病人叫苦连天。
  一个堂堂的公立医院,却不能为大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王同福和村民一气之下,跑到政府去告状。在政府信访大厅,面对满腔怒火的王同福,王晓东当面作出承诺:给我三天时间,如果三天后你还不满意,我立马辞职走人。回到医院,王晓东立刻组织全院职工对医院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的大整治,铲除了院落杂草,清理了大门口的淤泥。第三天,王同福真的来了,看着大变样的卫生院,他竖起了大拇指:“王院长是个真正干事情的人!”
  改善医疗条件吸引病源
  真正开始工作后,王晓东才发现情况比他想象得要糟糕许多。因为财政困难,设备落伍,房舍得不到及时维修,医院只能通过缩减人员和缩小服务范围来减少开支,最后却导致更多的病人流失,医院发展举步维艰。
  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呢?王晓东第一个举措就是启动标准化卫生院建设。当年9月,他通过自筹资金30余万元,整修了职工宿舍、餐厅,给住院部病房增加了病床,安装了空调、电视机、饮水机、陪护凳子等设施,改善了就医环境。2014年,又筹措资金16万元,开设了中医针灸理疗科室、康复科、门诊输液室,添加了输液椅等设备,同时协调市上为化验室添置了DR医学影像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2015年,又投资50万元装修了门诊楼,按标准化开设了10多个科室,使医院的硬件设施、就医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在全县第一个配备了四维彩超机,像DR影像设备、心电工作站、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其它乡镇卫生院都是没有的,可以说,我们的硬件设施仅次于县医院,10年之内都不会落伍。”王晓东说,“现在一般性的检查,我们卫生院都可以完成,同时我们还和县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患者看病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提升服务水平留住病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级卫生院,没有高精尖的团队,甚至没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主治医生,拿什么吸引患者、留住人才?王晓东认为,留住心才能留住人。在管理队伍时,他注重队伍培养,千方百计为医务人员创造外出学习机会,培养职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他的带动下,大家把医院当做家、把患者当亲人,医患关系融洽,两名新聘任的年轻大夫也已经成为卫生院的“金字招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患者慕名而来。“听说田大夫看病好得很,我们村好几个人都是在这里把病看好的,我们老两口专门坐班车赶来看病。”在中医门诊室,正在排队等待就诊的李东梅告诉记者。
  “以前一有病就要去县城,不仅开销大,还不方便。现在不同了,我们卫生院医生好、住院条件也好,我们不舒服了随时都能来看,很方便。”李家坳患者的家属屈东桂笑着说,她亲身体会到近两年卫生院的变化,无论是基础设施、医生技术、还是服务态度,都是越来越好。在这里看病,很放心。
   补贴门诊费用医患双赢
  在院长办公室,王晓东拿出一本《旧县镇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签约服务协议书》。王晓东高兴地说,我们将资源进行整合,为全镇30个村卫生室配置了服务团队,与辖区居民签订了“契约式”的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建立了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今年我们业务量成倍增长和这个册子有很大的关系”。
  王晓东笑着说,年初开会时,他提出为签约群众减免检查诊疗费的这一提议,还在会上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担心,实行检查费半价补贴,会让医院赔本。而王晓东则认为,实行半价优惠,不仅能让群众享受到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也能为医院吸引来更多病人,带来更多收益。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举措有效调动了群众签约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与辖区34个村子共3736户15385人签约,签约率达95%。签约以来,全院上半年共接诊门诊及住院患者8372人次,享受辅助检查半价服务2537人。
  “通过这种‘契约’式医疗服务,不仅充分发挥了乡村医生贴近农村居民的优势和特点,转变了乡村医生‘从坐等病人到上门服务’的服务模式,还提高了服务透明度,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了分级诊疗和就医格局的形成。”王晓东高兴地说,“实施减免优惠政策,看上去医院利润少了,但是门诊量却成倍地增加了,医患关系融洽了,基层卫生院服务群众的社会效益也明显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