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城市"会客厅"延安"后花园"
——宝塔区万花山乡村旅游开发见闻
    ●佛道岭养生休闲运动公园(资料照片)
  1939年农历四月,正值万花牡丹盛开之际,毛泽东于工作间隙中光临万花山,徒步登临,看着漫山遍野怒放的鲜花和游玩的群众,由衷地发出“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的感慨。时隔一年,他再次来到万花山,在观赏了牡丹的生长情况后提出:“这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我们一定管好他,待到全国解放后,我们可以在这里修建公园、疗养院作为劳动人民休息、游玩、娱乐的场所。”
  时过境迁,如今,伟人已逝,谆谆告诫言犹在耳。延安市的历届领导没有忘记,万花乡的领导没有忘记,生活在万花乡的延安儿女们更没有忘记。
  近日,记者来到万花山乡,时值初冬,寒风萧瑟,红叶翻飞,颇有一番新意。“看到这满山红叶,是不是有一种到了香山的感觉?”陪同我们的乡政府干部告诉记者,这样的好环境多亏了生态乡村建设。
  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寻得见文化、找得见历史”在万花山乡已不再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记者在佛道坪村、毛堡则村和花园头村采访时,能够切身感受到“生态立乡、项目带动、产业富民、旅游兴业”发展战略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无限活力。
  “面对其他省市都在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而且不断有惊世之作,获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情况,我们在这方面确实做得还不够。文化资源不缺,缺的是盘活的意识及推广的创意。不能让现有的文化资源闲置,要进一步发掘意识,盘活资源创新开发。”万花山乡党委书记高三平谈到未来发展时激情高昂,“我们已经拥有了花木兰这个文化经济符号,就拥有经济效益发展的名片,同时借助于万花山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确定这样的发展战略自然是应势而为、顺时而动。”
   “传统+时尚”:秉承自然脉络
  驱车行进在景区环线道路(花园头至佛道坪段)上,“山山皆秋色,树树惟落晖。”目之所及,层林尽染。山脚下的窑洞散落其中,构成一幅诱人的山村秋色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的总体定位和思路是就依托万花山景区,突出“万花”主题,总体规划为花园城区、宜居乡镇、千亩花田旅游景区、花源头生态旅游景区、佛道坪传统村落景区、佛道岭森林养生运动公园六大板块。”乡长田锋谈起此事兴致勃勃,“现在这条路便是佛道岭森林养生运动公园项目规划建设中的三条观光环线道路,目前已完成硬化道路2条31公里。”
  文化是生态乡村的灵魂。万花山乡依托现有特色资源,通过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资源,配套完善村路村道、照明设施、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万花山乡地处圣地延安城区西南8公里处,土地面积160平方公里,辖31个村,总人口4.5万人。万花山乡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顺畅,旅游蓬勃发展,森林覆盖率高达75%。这些优势成为万花山乡致力于打造“生态名乡”的一张“金字招牌”。
  花园头村是著名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中有云:“花木兰……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延安郡”,明代邹之麟著《侠女传》:“木兰,花姓,陕延安府尚义村人。”尚义村,就是今延安市的花园头村,山顶上有传说为木兰跑马习武的跑马梁。在花园头村,相传花木兰活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她解甲归田后,常在万花山上种牡丹、赏牡丹、干农活,木兰墓地是按木兰遗嘱所选,她想让自己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满山的牡丹花。真可谓:英雄如花似天香,巾帼第一数木兰。
  万花山乡在这一文化传承与保护上可谓不遗余力。早在1984年,万花山就修复了木兰陵园,有“红军书法家”之称的原中国书协主席、中共八大中央委员舒同题书的“木兰诗”和“花将军之墓”,还有廖沫沙先生题写的“木兰祠”。
  近年来,万花山乡党委、政府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紧紧围绕“建设陕西旅游特色名镇”这一目标,在传统山水风情游的基础上,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积极发展户外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旅游产业。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总体思路,万花山乡依山傍水缔造“精品”,打好水乡、生态、红色、文化四张乡村旅游牌,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先后协调资金120余万元,建成了花园头旅游示范村标准化停车场和肖渠村文化广场,建成佛道坪休憩园、毛堡则柳苑、折家湾玉兰园等生态公园10处,为乡村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为了服务绿色旅游产业发展,以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为契机,实施了杜甫川万亩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作业面积13500亩,栽植常青树40万株,各类花灌木260万株,在杜甫川公路两侧山体营造万亩花灌木林,总投资5000万元,于今年春季全部实施到位,着力打造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生态景观廊道。调运各类花籽28种1601公斤,在杜甫川沿线适宜地块种植各类花卉,毛家堡则、佛道坪、花园头、折家湾、张坪村现有耕地全部种植油葵,着力打造和形成千亩花海景观。万花山乡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花园头村也因此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软实力+硬打造”:  守住文化灵魂
  “现在是冬天,若是夏天来就好了,山下有鱼塘,山上有树木,当真的山清水秀,如果累了,就到山下的庄园宾馆去休息,那感觉简直太爽了。”谈起万花山乡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副乡长秦峰可谓自信满满:“现在城里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又快,周末能有这样一个离城不远、交通便利的好去处,既放松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栽下梧桐树,不愁金凤来’。”同时他也坦言,“后续管理和服务的适时跟进是关键。”
  佛道坪村生态休闲园内,群山绿树环抱之中,依势坐落的陕北窑洞式院落错落有致,蜿蜒曲折的水泥村道通到各家各户门前,高大的枣树、整齐的菜畦、古拙的石碾石磨……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回到老家”似的温馨与亲切。
  在万花山乡,像佛道坪村这样的生态乡村还有很多。该乡坚持“自然、生态、田园”的发展理念,不砍树、不推山、不填水,在保留其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按照农家原有的建筑风格,整修房屋、美化庭院、畅通道路、安装路灯,保护好乡村的溪流、山泉、河水,增添乡村的灵气,凸显“绿水绕村、青山辉映”的魅力。
  记者在观音桥采访时看到,已经改造完成的院落干净整洁,清新雅致,套房、单间、标准间、厨房、餐厅、会客厅、多媒体培训教室一应俱全。供水、电网改造、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燃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也已全部完成。
  那么,他们具体又是如何做的呢?
  2016年,万花山乡在整体旅游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乡土文化,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题窑洞和民居院落乡村旅游业,启动实施了由延安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安城投”)进行援建的佛道坪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围绕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佛教文化魅力,坚持“不破坏山水风貌”的前提下,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原则,对闲置院落进行全面改造,特色鲜明;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基础和公共服务条件,建设宜居环境;利用毗邻曹家沟黑毛生态猪、肖林芦花土鸡、绿色水产、山地苹果、有机蔬菜等一批养殖专业村,以川道带动拐沟、“一轴”带动“两翼”,全力构建“一村一品”生产模式,全面使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推行品质保证;结合学习培训、举家度假、游客考察多元服务,与区党校设立党员干部培训教学点、与农业局设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基地,达到吃、住、学、休“四在农家”。让游客感受农家生活,体验农业生产,畅想农村气息。
  据介绍,项目结合万花山乡和延安当地乡土文化主题,目前打造一期17户为主的主题院落窑洞。
  “公司+农户”:做足扶贫文章
  佛道坪村位于市区西南18公里,生态优美、交通便利,辖毛堡则和佛道坪2个村民小组。全村275户979人,其中贫困户11户40人(毛堡则5户10人)。村里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是典型的贫困村,2015年底时人均纯收入仅为3500元。2016年7月至今,这里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安万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毛堡则和佛道坪2个村民小组是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精准扶贫”包扶点,他多次到佛道坪村考察调研,提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结合万花山乡整体旅游规划和当地乡土文化,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题窑洞和民居院落乡村旅游业,启动实施佛道坪生态旅游建设项目。项目由包扶单位延安城投进行援建,总投资1.5亿元,按照“一户一品”模式,总规划建设100户,经营期限为15年。今年一期投资1500万元,改造完成院落17户,现有套房、单间、标准间、厨房、餐厅、会客厅48间,多媒体培训教室1处。供水、电网改造、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燃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全部完成。该项目主要承担当地党员干部培训教育、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居民举家休闲度假功能,目前为试运营阶段。
  “我公司本着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明确把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性扶贫产业来打造。为村民增加多种增收渠道:一是村民将闲置院落租赁给企业;二是部分村民将院落折价参与入股分红;三是带动当地村民参与劳动务工,参与保安、保洁、餐饮服务等;四是村民发展垂钓、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等,与公司签订单,增加收入。在投资模式上,我们提出了‘公司+农户(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农户致富、企业盈利。”延安城投公司讲解员李思彤告诉记者。
  佛道坪村支书傅世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将闲置院落租赁出去,每年每孔窑洞收入租赁费是5000元;如果折价参与入股分红,按目前旅游发展形势来看,一年红利也不少;再加上当保安、服务员、厨师等等所挣的工资,每家每年收入将不下三万元。同时,有效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50名,其中贫困人口12人。”
  据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三五七九”生态旅游精准扶贫亮点频现:即打造1个互联网大数据扶贫平台:城投公司整合资源,搭建互联网大数据扶贫平台,服务各产业链与农户,确保共创双赢;运用3种盈利模式:租金、分红、薪金,使农户房屋出租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就业安置挣薪金;形成5大支柱产业:休闲度假产业、餐饮住宿产业、农作物种植产业、畜牧养殖产业、梯田观光产业,确保农户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建立7大保障体系:信息资讯化、平台服务化、产业多元化、培训统一化、市场运营模式化、利益最大化、就业安置确保化;成就9大愿景:农户生财致富、全民小康生活、资源合理整合、产业多元布局、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全面升级、城投品牌建设、扶贫标杆企业、推动农村文明建设,进而提升延安旅游新形象。
  乡村旅游发展活了经济,富了百姓。万花山乡全面启动杜甫川农家乐一条川打造工作,引导辖区28家农家乐规范发展,正在新建4个,改造提升7个,组织从业者培训6次,开展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首批命名授牌星级农家乐9家。
  “人心齐,泰山移”,确保如期小康、不落一人,是无比美好的愿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要彻底改变,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党政合力、干群同心,把心思用在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就一定能写好精准扶贫这篇大文章。
  别了,城市“会客厅”,别了,延安“后花园”!望着渐渐远去的美丽的万花山,我在想,精准扶贫,恰如这脚下的路一般,注定将是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这正如那歌里所唱的:“既然选择了前方,注定要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