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勇在村民家中走访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在富县张村驿镇芦村沟村,时常有一个身影在村里地头嘘寒问暖,帮扶解困。村民们都喜欢跟他打招呼:“薛书记你来啦!咱进屋说。”
两年前,薛小勇来到芦村沟成为联村干部,2016年初又被调整为该村第一书记,凭着一片赤诚之心,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领路人”。
倾听民声,民怨变民赞 “穷了这么多年,他来了就能带领咱们致富吗?”“正式干部咋能在这穷山沟沟里呆住?”薛小勇刚到村上,种种猜测和质疑扑面而来。
在薛小勇看来,走访村民、倾听民声是回应质疑的最好方式。于是,他拿着笔记本,走家串户,问人口、问收入、问困难,一个来月,他摸清了村子的各种情况。
走访中,薛小勇了解到,村党员活动室陈旧,配套办公设施也不完善,村民没有娱乐的场所。于是,他争取所在单位富县国土资源局的支持,筹资30多万元新修了10间村委会办公室和5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还协调体育部门支持添置了健身器材。村民们的质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能干实事”的赞叹声。
安置搬迁,“穷窝”变“金窝” 芦村沟325户村民散落在村子两边的沟沟岔岔,其中80户符合移民搬迁政策。但由于多种原因,镇上的移民搬迁房完工后,分配不顺利,许多村民也不愿意入住。
“村上离镇上并不远,农忙就回村上干活儿,农闲了在镇上照看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做点小生意,光景不愁过不好。”薛小勇认为,芦村沟的地理条件并不利于长期发展,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讲政策、算经济账,房子顺利实现分配,入住率也大大提高。
70岁的李忠云在镇上租房,既要照顾生病的老伴还要管孙女上学,非常拮据。薛小勇得知后,为他在镇上的幸福院协调了两间房子,省去了不少费用。现在又为其争取了50平米的安置房居住。
“有几户人家他去过不下五六次,最长40多天没有回过家。”一位村干部说。
把脉发展,“输血”变“造血” 从部队转业23年,薛小勇一直在基层工作,自从来到芦村沟后,他对“扶贫”二字理解得更深了。薛小勇明白,时间不等人,必须加快整合涉农资金,选准发展产业,才能鼓起村民干劲儿,“造血”脱贫。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种苹果和种烤烟效益比种玉米要高很多。但村上土地碎块化严重,生产难度大。薛小勇多次协调争取,为该村平整土地800亩。目前,全村已经栽种苹果240亩、烤烟2100亩。
村上的土路狭窄崎岖,村民出行困难,农产品运出村就更难了。为此,薛小勇三天两头去县上协调项目,路面铺设了砂石,随后又继续多方争取到了为路面上覆盖柏油的项目,明年开春即可实施。
薛小勇认为,发展村里的经济,还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农产品特色来想对策。村里并不缺少优质资源,野山菌、药材、小米等特色产品丰富,却苦于没有好的销售平台。他建议村上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助农增收。对于劳动力相对缺乏的村民,薛小勇还鼓励他们发展养殖,已初见成效。
搞好“三讲”,村民实现“精神脱贫” 生产生活要脱贫,精神上也要脱贫。民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子的形象和发展。薛小勇联合乡村干部教育群树立“讲良心、讲诚信、讲孝心”的新民风,组织村上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民风纠察队,打击各种不正之风。
同时,召开群众大会及时通报村上的好人好事和歪风邪气的典型案例,引导群众监督。村风净化了,村民的凝聚力更强了。
深冬,山里的夜长而冷。想到好些村民还没有脱贫,薛小勇总是夜不能寐。但令他宽慰的是,村民们的脱贫意识十分强烈,行动迅速有力。
“《芦村沟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已经实施了一半,接下来就是继续稳扎稳打。”薛小勇说,无论工作多苦多累,只要能让群众受益,自己就甘为“孺子牛”,带领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