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张延峰:一面问题墙一纸军令状
本报记者 惠慧
张延峰走访村民
  2016年12月27日,忙完冯庄乡政府工作的张延峰,没顾上吃午饭,便驱车来到郭庄村。车刚停到郭庄村委会外,坐在门口闲聊的村民便呼啦围了过来,61岁的曹延安热情地拉住张延峰的手说:“延峰,走,今晚到我家吃炸油糕去!”
  张延峰将村民招呼到村委会院里:“李大妈,您要买的面粉在我车后备箱里,一会给您送家里;刘兴龙,你5000块的养殖补助马上发下来了;曹大妈,您身份证与实际年龄不符那事,派出所要进一步调查,过两天我再过去看看……”
  张延峰感慨地说,从最初的敬而远之,到如今的亲如一家,村民对自己的信赖,让所有脚上的泥土,头顶的汗水,都得到了最好的注解。
  2015年,在宝塔区冯庄乡政府工作的张延峰被选派为郭庄村的第一书记。但郭庄村的村情却让他犯了难,这个由3个村小组合并的行政村,贫困户、残疾人,享受低保、“五保”的人群就占了总人口的20%,没有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差……作为写了8年文字材料,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办公室干部,张延峰对如何当好这个“烂包村”的第一书记,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担忧。
   修阵地 转思想 巩固党建促和谐
  经驻村调研,张延峰发现郭庄村连个像样的村委会阵地都没有,平时开会,大家蹲在村口商量一下就完事了。他便三天两头地跑扶贫局、民政局,先后争取20余万元,将闲置的学校窑洞装修成村委会阵地,又请同学免费画了几面“文化墙”。如今的村委会,图书室、会议室、村民休息室一应俱全。村民闲来无事,就到院子里健身锻炼、打牌唠嗑,村民都说,第一书记给大伙修了个“幸福院”。
  随后,张延峰又发挥了“文官”的特长,将“两学一做”、村规村约等内容经过改编,聘请说书匠以“陕北说书”的艺术形式进行现场弹唱,三弦一响,竹板一打,村民就乐呵呵地提着板凳过来听书,既赶了红火热闹,又更新了思想观念。
  针对基层组织涣散、村民对村干部有怨言的问题,张延峰认为,村级账目不公开,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是关键。他要求将事关集体的每一分钱都放在阳光下花、事关村民的每一件事都放到台面上讲,并带头执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
  修公路 整沟渠 村容村貌大变样
  2013年的一个深夜,连日暴雨让南沟塔小组瘫痪老人戴生爱的窑洞面临坍塌,但通往南沟塔小组的道路泥泞不堪,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情况危急,当时还在乡政府工作的张延峰和村民一起徒步进沟,花了4个多小时才将老人轮流背出山沟。如今,戴生爱老人已病逝,但还有113名村民住在深沟里。硬化道路、改变农村破旧面貌,成为这里村民祖祖辈辈的愿望,也是张延峰迫切想要破解的民生问题。
  张延峰领着村干部,跑项目,要资金。几经波折,现今,2.78公里的道路已硬化到南塔沟每家村民门口,并先后修建了公厕、垃圾屋、排水渠等。如今的郭庄村,沟沟渠渠整齐划一,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书记当得好不好,要看百姓的钱袋饱不饱。郭庄村有面“问题墙”,上写着“任家沟小组、南沟塔小组现有耕地条件差,土地无法使用”“村上急需改造老果园”等13条问题。面对村民对改变贫穷面貌的殷切期盼,张延峰说:“一面问题墙,一纸军令状,村民选择了相信我,我就要将每条问题落到实处!”
  张延峰多方协调,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治沟造地,改善土质,赶在2016年的春耕前,便为村民添置了330亩优质耕地。“今年的玉米大概就能多卖8万多块哩!”郭庄村支书郭生军高兴地说。
  在产业发展上,张延峰以“大户示范、龙头带动”为引领,走家串户,讲政策,给扶持,最终说服9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栽种幼果园120亩,同时鼓励村民通过劳务输出,发家致富。“今年我村28个人在苗木培育基地打工,每人挣了5000多块钱。”61岁的贫困户刘兴报难掩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