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带我们去了延安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
父亲贾书德1917年初冬出生在延安市七里铺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给地主放羊,早年爷爷送父亲读了几年私塾,在当地算是有点文化的人,因此被延安一家鞋厂招收当了工人。当年陕北地区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辈组织发动的武装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受这一革命形势的影响,父亲接触到了延安游击队,即参加了革命活动,利用鞋厂修鞋的小铺面在地下做起了掩护革命者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调到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地区工作。那时候,我们老是嚷嚷父亲带我们回延安老家看看,父亲总是事务缠身,连家都很少回,更不要说是回延安了。
终于,在1962年快过年的时候,父亲能腾出时间回老家了,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寒冷的冬天,冷风嗖嗖,我们一家人挤在一辆老式嘎斯六九吉普车上,母亲怕我们冷用大棉被裹在我们身上,我们相互依偎着,车上带着母亲事先烙好的白面和玉米面大饼,供我们一路食用。沿途我们住的小旅社那个时候还没有暖气,很冷很冷,每到一地母亲就给我们生小火炉取暖,旅社床铺单薄,父亲看我们冷得直哆嗦,就让开车的李师傅用汽车喷灯作为取暖工具,瞬间我们暖和了许多,就这样我们从临夏出发,一路颠簸、风尘仆仆地走了三天两夜终于赶到了延安。尽管路途很辛苦,但我们幼小的心里一直是很温暖的。
此刻,家乡延安到了,我们回到了梦牵魂绕的革命圣地和精神家园,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父亲带我们去了延安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
在延安的日子里父亲心情特别好,他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我们的大伯和姑姑及好多亲戚,邻近窑洞的邻居们听说我父亲回来了,一下把我们住的窑洞门口挤得水泄不通,都来看望父亲。接下来的日子里,父亲又去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延安窑洞,拜访了留在延安的老战友、老游击队员,他们手拉着手热泪盈眶,有说不完的战斗友情,死里逃生的革命友谊。当时的父亲,他的感情是最真挚最丰富的,包含着最幸福的感觉。至今还有一位健在的延安老红军在家乡,只要提起父亲,他一直在流泪,因为高龄语言不清楚了,但从他含糊的断断续续的语言中能听到说想念父亲,还不断伸出大拇指夸父亲过去能干了不起,那情景着实感人。
晚上,我们围坐在窑洞的火炉边,喝着滚烫的米酒,吃着姑姑做的热腾腾的黄米油糕,依偎在母亲身边,听着父亲回忆讲述他在延安的战斗历程,那时我们只有三四年级,瞬间觉得父亲很了不起,在当时看来,如果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是座高山,我们其实了解的只是那座山的大致脉络,而那大山的精髓,大山所包含的筋脉交错的真实精神宝藏,我们并不能探究其深,了解其精。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所体现的理想主义、奉献精神和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意志品德,堪称中国革命史上最值得继承的优秀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