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一张黑脸两手泥他以真情换真心
——记安塞区建华镇瓜地沟村第一书记陈世龙
  “陈书记真是个大好人,没有他我孙子的病情就更严重了。”60岁的李文秀抹着泪感激地说。
  贫困户李文秀的孙子患有精神病,由于家里没钱医治,又怕孩子病情发作后出去惹事,就拿绳子将其绑在家里的床上。瓜地沟村第一书记陈世龙在走访时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第二天就跑到镇上,取出了自己工资卡里仅剩的2000元,又向熟人借了1000元,赶回村子将钱交给李文秀老人,并帮助其把孩子送到延安精神病医院治疗。
  今年36岁的陈世龙是安塞区科技培训中心的副主任,2015年8月经区委组织部选派为建华镇瓜地沟村第一书记。自从打起铺盖卷来到村上,他就把这里当成了家。一张黑脸两手泥,以真情换真心,陈世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着瓜地沟村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瓜地沟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政村,全村共有191户589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5户48人,全村2121亩耕地90%为坡地,吃饭靠天、出行靠走,山大沟深,条件十分恶劣。陈世龙刚到任后,就挨村挨户进行走访,用半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群众家都走了个遍,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
  赵米龙家贫困原因是没有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朱绪兵家贫困原因是没有技术;王金花家贫困原因是缺乏劳动力;高旺付常年有病……在陈世龙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了分类。
  “小陈给我买了1头猪,6只鸡,还给我送来了米、面、油,院子里种的菜,菜籽也是小陈免费给我的。”76岁的郭海珍如数家珍地讲着陈世龙对她的好。
  “我们几家的自来水坏了,还是陈书记个人出资帮我们修好的。”贫困户朱绪清说。
  在走访中,陈世龙了解到赵米龙、朱绪兵、朱绪清等几户贫困户因为水管老化,没钱购买新水管,吃水困难,他马上买来水管,并雇人接通了自来水。
  如何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是陈世龙任第一书记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瓜地沟村大部分村民观念保守、思想闭塞,存在惰性思维,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此,陈世龙多次和支部、村委会成员进行探讨,立足于瓜地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长樱桃、短杂粮,养殖种植统筹推进”的扶贫攻坚发展计划。
  扶贫计划确定后,陈世龙积极与市对口单位联系,个人出资5000多元,带领全村贫困户种植谷子300亩,仅这一项全村收入15万元。群众有了收成,腰包里装进了“票子”,自然就念他的好。
  “陈书记和村上想方设法筹资100多万元,为33户贫困户建起了香菇种植基地,等这项产业开始收益后,我们村的贫困户就可以全部脱贫了。”村主任白如云告诉记者。
  陈世龙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瓜地沟村相继发展了6户养殖专业户、3户苹果种植户;协调资金6万元,为村里新建了50亩山地樱桃园一处并承诺托管三年;同时,利用他长期在科技部门工作的丰富农业知识,指导群众在新建的山地苹果园内套种红葱、香谷米、豆类、玉米等小杂粮;协调资金维修了生产道路两条和生活道路一条,多方筹措8万元修缮了村委会办公场所……瓜地沟村环境和群众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3580元提高到4650元。
  挂职一年多,陈世龙有太多的感慨和不舍。因瓜地沟政村整村并入了龙安村,他结束了1年的第一书记派驻工作,2016年7月9日,他正在整理行囊,准备离开瓜地沟村时,一群衣着质朴、脸红滴汗的瓜地沟村群众在朱绪珍、杜成才两位老党员的带领下走进门来,朱老汉从怀中掏出了一张按满了红手印的稿纸,递了过来,上面赫然写着关于瓜地沟18名党员给县委组织部的联名申请,请求组织将陈书记留下来。
  “既然选择再次留下来担任第一书记,我就没法让自己停下来,干就要干出点名堂,不然就对不起乡亲们的信任。”陈世龙郑重地说。
  本报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高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