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在《武则天》中出场时那般富丽堂皇,也没有在《锁麟囊》中出演时的百般娇嗔,当刚刚在法国获得了“塞纳大奖”的李海燕出现在记者眼前时,就像她自己喜欢的白玉兰花一样:素净典雅,亭亭玉立。
率国家京剧院二团《锁麟囊》剧组参加两年一届的巴黎中国戏曲节,拥最高奖项“塞纳大奖”回来,李海燕印象最深的是,“巴黎的观众对京剧的观察很细致,会欣赏。”
1964年出生的李海燕,13岁进入北京戏曲学校学戏,与梨园结缘已近40年。
在戏校,李海燕对京剧有了特别执着的兴趣,一天从早到晚除了文化课外,毯子课、声乐课、身段课、靶子课,从这个教室出来就冲进那个教室,总是跟最用功的同学比。
李海燕的印象中,当年除了礼拜天去学院路周边的菜市场用粮票换点瓜子花生吃,买一个菠萝芯把自己酸倒了牙过过瘾,储备几袋麦乳精等练功累了用凉水冲一杯喝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好像都在喊嗓子、练功。
晚上有时到各个剧场去“蹭”戏。那时戏院多,东单、西单、吉祥、长安……老艺术家们的戏,对学员们学戏帮助很大。“蹭”戏时一般都没有座,挤在角落里,看京剧大家们的一招一式,怎么引得观众阵阵叫好,“也就是在那里,真切地知道了什么叫角,什么叫角的影响力。”
毕业后,李海燕分配到唐山京剧院。在一次全国汇演中获奖后,国家京剧院向她敞开了大门,李海燕从此师从程派传人李世济。
“她在我的心里,比我母亲的地位都重要。”李世济去世时,李海燕每天守在灵堂里跟老师“说说话儿”。
记得一次演程派名剧《锁麟囊》,李海燕被安排演后边“三让椅”一段。演的时候因为李世济在边幕上看,李海燕很紧张,念白、唱词一点不敢松懈。等唱完回到后台,老师定神看了她半分钟。
一位李世济身边长期合作的老艺术家解释,“演得好!有的地方比老师处理的还好!”
“老师一辈子为艺术而生。”李海燕说,有一次,年老体弱的李世济坐着轮椅给大家说戏,说着说着,她竟然“噌”地从轮椅上站起来,等说完戏,自己都怀疑:“咦,我怎么站起来的?”
去世前几年因为身体原因,李世济一直躺在床上,“去看她时,她总是要求先给她放我最近唱的曲的录音。”
“她传递的是经验、是火候。”
作为程派亲传弟子,李世济这样的角,传承着程大师在台上的委婉,缠丝绕梁,回味无穷。也讲述着程派京剧剧目多历经磨难,再修成正果的故事,体味着剧中人的收敛、低调、内涵丰富。
“京剧界能出四大名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关系很大。”李海燕知道,现在很多艺术形式的传播都通过电视,李海燕也上过央视春晚,但她并不认为上了春晚就如何如何。“电视里看京剧,完全不是现场看那么回事儿。”
李海燕认为:“京剧靠剧场传播效果更好。”
为了扶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部有专项基金支持京剧进高校。现在清华、北大有京剧剧社,但仅仅进入大学校园解决不了当下演出少的问题。
李海燕知道,演一场大戏,演职人员一般不低于60人。京剧讲究的东西很多,头饰、服装、鞋,都要按规矩来。服务团队庞大,演戏开销就大,在加上广告费投入,有时演场戏不仅不赚还会亏钱,这样一来,大家演出的动力就小了。
“演出少,就难出角。不出角,就难发展。”李海燕说,“京剧的事,还得靠方方面面一起来多想法子。”
新华社记者 常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