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马世礼:
绿壳鸡蛋“孵”出致富路
本报记者 马政
● 马世礼在鸡场工作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皮肤黝黑,头发有点凌乱却不显颓废,说起话来有些腼腆,看上去斯斯文文,脸上挂着乐观的笑容,这是马世礼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虽然看上去普通平常,但在不少人眼里,马世礼就是个能人: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子白手起家,自主创业,成为延川县规模最大现代化养鸡企业的经营者,而且还带着大伙儿一起走上致富路。马世礼却说,自己不是什么能人,也曾面对失败。只有经历过风雨,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欣赏到雨后的彩虹。
  “我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
  1976年,马世礼出生在延川县乾坤湾镇马家源村。1997年,21岁的马世礼不甘心一辈子窝在小山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通过自学考试,考入西安财经学院会计专业。因为贫困,家里拿不出钱供自己上学,他只能揣着不足百元的盘缠走进大学校门。大学期间,为了支付学费和维持生计,他摆过地摊、打过工。毕业后回到家乡延川,卖过红枣,在学校门口开过小卖部,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我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不甘心就此过一生的马世礼决心换个活法。经过分析和调查,他发现搞家庭养殖投资小、能挣钱。2005年,马世礼开始尝试家庭养鸡。当时,他的养殖规模较小,孵化的鸡存活率低,产蛋量也少,只够逢集的时候在镇上零售,远远谈不上经济效益。之后,他通过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建起了一座养殖场,通过扩大规模和细心经营,逐渐走上了轨道,每天可产蛋700至800颗,拿到集市上后被一抢而空。
  走出低谷,打造品牌
  就在马世礼信心满满地发展自己事业之时,2008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猝不及防。当时,自己的千余只鸡在3天之内几乎全部死亡,经济损失达5万余元。
  但让马世礼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妻子给了他重新再来的勇气。“那时压力真的非常大。”马世礼说,有时候自己实在扛不住了,就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房后的小树林里痛哭一场,但之后还是打起精神,为再次创业做准备。
  经过两年的努力,马世礼的养鸡场又开张了。这一次,他的鸡场经营的较为顺利,在获利的同时,也还清了所有债务。经过前一次的经验教训,他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防病、防疫都是养鸡成功的关键,同时也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为此,他除了想方设法提高养殖知识和防病防疫的技术之外,还不停地思谋着创建自己鸡场的品牌。2008年年底,马世礼从武汉引进了一批生产“绿壳鸡蛋”的母鸡。经过发展,他的“绿壳鸡蛋”已经成为鸡场和延川县营养价值高、销售前景好的品牌。
  2015年,延川县就业局为马世礼提供了8万元创业贷款,再加上几年来的积蓄,马世礼将鸡场从前马沟村迁到了上驿村。如今,他的养鸡场由最初的小规模养殖发展到现如今饲养蛋鸡达3万多只,年销售收入高达400余万元。同时,马世礼也成了延川县远近闻名的养鸡专家,不少养殖户也开始发展养鸡产业,纷纷前来向他取经。
  致富不忘回馈乡邻
  “自己富了,不能忘记乡亲们。”为了帮扶贫困村民,马世礼的养鸡场里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冯东红是延川县土岗乡石崾则村人。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他和妻子两人从老家搬到了延川县城居住,但女儿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就得上万元,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需要赡养。到马世礼的鸡场后,冯东红夫妻俩一年下来能收入5万元。
  了解到不少村民想发展养鸡产业,马世礼积极给予帮扶。30岁的贺源原本是名粉刷工,2012年冬天在马世礼的帮助下开始建造鸡棚,走上了养鸡发展路。刚开始养鸡的时候,每次遇到各种问题,他就会找马世礼。在马世礼的帮助下,如今,贺源已经建起了鸡棚3座,养鸡8000多只,每年净赚20万元。另外,还有10余户村民也走上了养殖道路,不少养殖户已经开始盈利。
  2016年,马世礼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为延水关镇的百余户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有人曾替马世礼担心,大家一窝蜂地都养鸡,会不会“人多手稠,取利越难”?但马世礼认为,规模化经营才能开拓市场。未来,他打算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更多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