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我是第一书记
“心里最惦记的就是村民的事”
——记安塞区沿河湾镇高家峁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保平
刘保平(左)到村民家中走访
  通讯员 冯炳文
  冬日的陕北异常寒冷,安塞区沿河湾镇高家峁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保平心里最惦记的是,村里刚刚修建的抽水站和蓄水池因气温太低被冻坏。
  作为优质苹果生产区的高家峁村,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果树灌溉难、生产道路差,严重制约了当地苹果产业发展。刘保平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全面总结,积极向派出单位市委组织部汇报情况,最后协调到了“市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争取到30万元资金,为村里修建了一座高标准的抽水站和一座高位蓄水池,铺设管网2.45公里,建成旱峁引水上山灌溉系统一整套,有效解决了村上210亩果园的灌溉难题。之后,他又帮村上修复了3公里的果园生产路,村民们再也不用为苹果无法运送而发愁。
  “这多亏了刘书记啊!到我们村上后,给我们建成抽水站、铺上自来水管,解决了不少问题。现在,大伙儿种植和发展苹果的信心更强了!”说起刘保平驻村后给村上带来的变化,村民们纷纷夸赞。
  2014年6月,市委组织部干部刘保平积极响应组织安排,入驻安塞区沿河湾镇高家峁村,担任村上的第一书记,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工作。上任后,刘保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村入户、走街串巷,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关注村民们的各种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对村两委会班子运行、党员队伍建设、农耕开发、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等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摸得一清二楚。高家峁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长期住户351户1202人,党员52名,贫困户30户100人,低保户18户41人。村上大多数村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
  摸清村上的实际情况后,刘保平首先对村上的特困家庭和低保户展开帮扶活动,为他们积极争取救助金,发放面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得知几户村民生了重病,他费尽周折为村民争取到了大病救助金,化解了这些家庭的燃眉之急。同时,他邀请市人民医院专家组、医疗队进村开展义诊活动,为每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向大家宣传医保、低保政策。
  “要彻底脱贫还得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为此,刘保平为贫困户脱贫支招,让他们从科技致富入手,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我们啥都不懂,这能行吗?”面对村民们的疑虑,为了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他带动高家峁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向群众广泛宣传有关扶贫政策,落实村务公开制度,逐步消除群众与党组织间的隔阂。2016年,利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契机,他和村干部商量,确定每月的25日为“党员活动日”,依托市委提出的“四个载体”,组织党员和群众加强学习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这一关键点,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义务清理巷道卫生,维修水毁生产生活道路,上门帮扶兜底贫困户,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扶贫宣传和发展生产有机结合、扎实开展,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认可。
  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驻村两年来,刘保平四处奔走、多方协调,为全村累计投入资金765万元。同时,先后维修党员活动室,硬化广场;新修通村柏油道路12.5公里;新修排水渠70米;硬化边沟50米;购买大棚卷帘机14台、大型水泵1台;建起蔬菜大棚38座,发展羊场2个;扩建苹果园300多亩。在他的努力下,村上的3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富村必先富民,富民才能强村。如今的高家峁村,山清水秀,村舍整齐,各项产业蒸蒸日上,农民生活稳定幸福。在派出单位市委组织部和区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驻村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刘保平认为,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村上需要干的工作还很多,我只有干得更好才能让大伙儿过上好日子!”眼下,他正忙着为村里制定远期发展规划,扶持村民搞长远性、可持续性产业开发。为实现几代村民的梦想,他还想再修一条更宽阔的“致富路”,再建几十个温室蔬菜大棚,栽植一百亩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