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党建培沃土群众得实惠
——子长县基层党建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程浩楠 通讯员 孙乐
  初冬时节,走进子长县李家岔镇郭家坪村,暖阳照耀下的广场上乡亲们有说有笑,那叫一个热闹。新建的党员活动室更是显眼,室内全新的桌椅、成套的电脑已安装完毕,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党员活动阵地投入了使用。村内更是一片好光景,新修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大家一有时间就聚在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上跳舞、扭秧歌……看到记者采访,乡亲们都聚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表达着如今的好生活。“我们村这个党员活动室建得好,大伙都有了归属感,还给乡亲们提供了方便。”
  党员阵地建设只是子长县基层党建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子长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从严治党这一主线,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采取“五抓”措施,自觉服务全局、积极破解难题、狠抓任务落实,坚持改革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党员结穷亲携手奔小康
  走进子长县马家砭镇赵家崖堤村,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我们老两口身体都不好,杨书记和我们结了对子,隔三差五就到我家来为我们挑水劈柴打扫卫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今年已经73岁的杨世凡告诉记者。
  杨世凡和老伴师竹英常年多病,家中仅靠种植一亩玉米和一点蔬菜维持生活,一年到头仅有不到一千元的收入。自从和村支部书记杨和平结对子以来,杨世凡老两口的家便成了杨和平第二个家。“我们这些党员和贫困户结了对子,就一定要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力所能及地帮他们办一些实事、好事,一定要让贫困户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杨和平说道。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马家砭镇通过精准识别,了解到全镇共有贫困户898户,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兜底贫困户283户,无劳动能力的兜底贫困户615户。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无劳动能力的兜底贫困户虽然落实了低保等相关惠民政策,使其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但他们的生活仍然艰苦。
  针对这一现状,该镇工作人员对全镇615户兜底贫困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走访发现,这些贫困户多数为孤寡老人,有的被病痛长期折磨,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遭遇,年老体弱还要供孙子孙女上学,生活拮据,无依无靠,他们更需要党组织的关心爱护。为此,该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注重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终党委会研究决定,在全镇推行以“党员结穷亲,携手奔小康”为主题的党员结对帮扶兜底贫困户制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兜底贫困户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我们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和‘党员申请、组织分配’的程序,让党员自主选定帮扶对象,每个党员一般帮扶3至4个兜底贫困户。我们制订了宣讲方针政策,主动沟通交流、改善生活环境、提供衣食住宿、加强子女教育、因户制订计划等六项工作,要求帮扶党员围绕这六项开展工作,还明确认亲、建档、走访、乐善、兜底和汇报六条工作措施,让我们的帮扶党员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兜底贫困户,齐心协力帮助兜底贫困户共奔小康。”该镇党委组织委员刘海军介绍道。
  以真心换民心汇聚党群一条心
  “有一些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子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成峰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搞好基层党建工作,2015年7月,子长县选派207名县直机关和镇优秀干部到村级党组织任第一书记,着力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展好农村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一书记们带着对群众的真情和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他们走访对接、解疑释惑、扶危济困,与群众一起顶酷暑冒严寒,同吃同住同劳动,汇聚党群一条心。他们抓党建强基础,理路子促发展,办实事惠民生,让群众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子长县编制办下派到玉家湾镇景家坪村的第一书记靳团结就是其中之一。上任伊始,他通过深入细致地走访了解,发现景家坪村一直以来是低收入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在2016年底全县实现整体脱贫的要求,景家坪要如期实现目标,必须精心谋划、综合施策,下大力气、久久为功。为此,他以早日让农民踏上致富的快车,改变贫穷落后的境况为己任,以真心换民心,以实招求实效,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奋斗,使全村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家坪村被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评为红色文化基地、乡村旅游示范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成长军营训练基地等,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县“优秀农村第一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群众称为“心里装着群众的好书记”。来村里一年多时间,靳团结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在点滴之间,让村民们切身地听到了党的声音,感受到了党的关怀。
  此外,涧峪岔镇重耳村第一书记南江涛为村民升级改造电网,解决“用电难”的问题,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李家岔镇阳道峁村第一书记冯渊飞带领村民发展山地苹果、养殖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
  发展“一村一品”确保长久脱贫
  走进子长县瓦窑堡街道栾家坪十里铺村十里铺副食品加工合作社院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繁荣向上的景象。一排排刚刚做好晾在院子里的粉条晶莹剔透,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
  产业有特色,增收有动力,子长县结合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专业村镇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行“一村一品”,“一村一品”为子长县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生机。在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中,该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采取“产业自定,方式自选”的形式,推动脱贫带富工作有序开展。
  已经50多岁的贾赛红是子长县瓦窑堡街道栾家坪十里铺村贫困户,因腿部患有疾病,不能干重活,常年靠外出务工养活一家五口人。一年到头,除去三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还有家中的开支,靠打工挣的一点钱不仅不够用,反而欠了亲戚朋友不少钱。16年9月份我来合作社打工,平时我主要负责提粉、出浆工作,一个月合作社给我发3600元工资。我年级也大了,出去打工人家还不一定要,在这里有党支部的照顾,而且工作稳定,我觉得很不错。”贾赛红笑着说道。
  子长县瓦窑堡街道栾家坪十里铺村在发展“一村一品”中,在村党支部引领和党员带动下,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的原则,着力打造“十里铺”品牌,主要经营手工粉条、豆干加工、黑毛猪养殖三项主业,同时利用季节之差,配套发展石磨面粉、手工馒头、手工面条三项副业,让全村41户贫困户,优先入股、优先务工,不仅让贫困户有活干、有钱挣、有盼头,还让贫困户随时随地感受到党的温暖。
  此外,马家砭镇通过整合专业合作社、企业、能人大户手里的技术、资金、知识等资源,推行了“合作社+贫因户”“公司+贫困户”“能人+贫困户”模式对贫困户进行传、帮、带,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玉家湾镇通过打造任家砭革命旧址、玉家湾革命历史展室、贺氏三将军故居、西北工委军委会议旧址、秀延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李景膺旧居等“一线六点”红色乡村游线路,发展农家乐、接待户,开发旅游产品,狠抓旅游扶贫,让贫困户长久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