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笑脸绽放蒙家湾
周东林在自己的大棚里忙活
  如今,走进甘泉县道镇蒙家湾村,平整的油路、崭新的院墙让人眼前一亮。以前村民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玩牌或闲聊的情景不见了,大家一心都扑在养殖或种植业上。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好了,这些都与市公安局对该村进行帮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翻新百年老窑洞过上幸福新生活
  吃过早饭,68岁的村民齐建兴来到自家院子的牛棚里,给6头牛添加草料。以前没有饲料粉碎机,每次铡草都是老齐和老伴用铡刀铡,他们隔一天就会铡一次,一次至少需要2个小时。齐建兴和老伴儿都上了年纪,两人还患有腿疼病,干不了重活。每次给牛铡草,成了老人的苦差事。市公安局帮扶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给老齐送来了饲料粉碎机。有了粉碎机,老齐一周只需粉碎一次,而且每次不到半小时,这让老两口开心了好长时间。同时,帮扶人员还给他们送来了50只鸡苗和盖鸡舍的资金,帮助他们发展养鸡产业。如今,除了自家吃,老两口光卖鸡蛋就能收入上千元。
  看到我们在院子说话,齐建兴的老伴儿迎了过来,她笑着拉起我的手,走进一孔老旧的窑洞,里面光线昏暗,一块大的帆布挂在房顶上,用来遮挡随时会掉落的土块。她对记者说,眼前的三孔窑洞是用碎石头堆砌而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年久失修,不仅会经常从窑顶掉泥皮,近两年一到夏天,不时有蛇从房顶掉下来,估计房顶的石头缝里有了蛇窝,吓得他们晚上都休息不好。市政协副主席、市公安局局长郭平社来到老齐家了解情况后,立刻安排工人上门帮老齐整修窑洞。两孔翻新的窑洞房顶和墙壁四周安上了崭新洁白的扣板,窗户换成了玻璃窗,看着特别敞亮。齐建兴的老伴儿热情地招呼我坐到炕上,她高兴地说:“当时八九个工人带着涂料和设备,每天一大早从延安下来干活,晚上再返回去。怕给我们增加负担,连饭都不吃。不到半个月时间,我们就住上了新房子。”说完,老人眼泛泪花。
  建起大棚增收入农民脸上笑开颜
  从齐建兴家出来,雪越下越大,马路边的大棚上像盖了一层薄薄的白纱。走进大棚,周东林正在打理黄瓜。
  周东林今年52岁,种大棚已经4年了,他的两个大棚都种了黄瓜,平时就是他和老伴在打理。每年的10月份开始育苗,11月份陆续上市,一直卖到来年的7月份。中间空出来的两三个月,大棚在休息,老周偶尔出去打工。
  周东林说,建大棚时几乎没有花钱,公安局的帮扶干部不仅帮他们建好了大棚,还补助了地膜、翻地的钱,甚至大棚外灌溉的水井,每口也补500元。
  说起种大棚以来的变化,周东林笑得合不拢嘴:“那变化可大了,以前大家夏天打工,一到冬天没事了就凑在一起打牌。自从有了大棚,冬天都在棚内忙碌。这比打工强百倍,生活有了固定收入,像我种一大一小两个棚,一年可以收入7万元左右。”如今,跟周东林一样靠种大棚发家致富的村里还有20多户。
  蒙家湾村的监委会主任齐丽丽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烂得厉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2013年,市公安局协调了88万元,把村里两公里左右的马路重新油了一遍,2016年再次协调争取20万元,硬化了蒙家湾村至阳台村村民小组的1公里土路。除此之外,他们还给村里建了100米的标准大棚36座,给年迈的贫困户送鸡苗、盖鸡舍,帮助村民粉刷维修院墙大门。这些年村里的变化非常大,路好了,村民也有了产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今走在蒙家湾村,随处可见村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本报记者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