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李社莉:
从医数十载,待病人如亲人
李社莉(右一)与同事交流工作
  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支撑整个科室,李社莉用了34年时间。
  从医数十年,李社莉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一心扑在工作上。如今,她身肩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的重担,已经成为了该院内分泌代谢科的业务骨干。但对于李社莉来说,她仍然还是一名普通的医生,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作为一名医生,除了业务技术过关,还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说起自己工作以来的感触,李社莉说。
  “我是一名医生,我的任务就是把病看好”
  “这些数据需要再梳理一下”“答辩完就要毕业了,你工作签得怎么样了?有什么打算?”……3月10日上午,记者在延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科见到李社莉时,她正忙着给自己带的研究生高文辅导论文。
  “李老师很专业,对我们很和蔼,生活上也很照顾我们。”说起自己的老师,高文总结说。
  “她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在专业领域建树很高。”说起李社莉对工作的认真劲儿,同事说,她就是个“工作狂”,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她很少关心。对此,李社莉有点不好意思,但她认为,做医生一定要认真专业,任何一个决定和判断都会对患者造成影响。作为一名医生,本职工作就是把病看好。就是靠着这种信念,李社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认真学习和钻研,“自己掌握的东西越多,患者就会受益更多。”
  为了能让更多的病人可以就近看病,减少奔波之苦,2009年,李社莉向院长主动请缨,希望成立内分泌代谢科,让患者得到更为专业和精细的治疗。就这样,内分泌代谢科成立了。科室成立之初,只有20张床位、6名医护人员。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如今,内分泌代谢科规模不断扩大,在治疗糖尿病等疾病方面有较好的口碑。
  “如果没有‘李妈妈’,早就没有我了”
  从医34年以来,李社莉接待过很多患者,遇到情况特殊的患者,她总是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不少人最后都和她成了朋友。
  洁洁(化名)今年28岁,是一名糖尿病病人。10岁那年因糖尿病住院起,就和李社莉有了不解之缘。“洁洁当时情况不太好,已经昏迷且大小便失禁,她的父亲以为孩子没希望了,跪在医院的地上嚎啕大哭。”说起当时的情景,李社莉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经常注射胰岛素,洁洁肚皮的周围全是针眼。每次打胰岛素时,她都要在肚皮上找半天才能找到一处相对较好的皮肤注射。看到洁洁的痛苦,李社莉不禁心酸,除了积极为洁洁治疗,还经常对她进行安慰和开导,鼓励洁洁积极面对。经过了解,李社莉得知洁洁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而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给全家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为此,李社莉四处奔走协调,想办法为洁洁协调适合她病情且价格相对实惠的胰岛素。
  在李社莉的关心下,洁洁越来越依赖她。除了咨询病情,不少生活和学习上的事也愿意告诉李社莉,每年过年都要特意去看望李社莉。“如果没有‘李妈妈’,早就没有我了,更不可能上学、工作、结婚,她就像我的亲妈妈一样!”说到李社莉对自己的帮助,洁洁红了眼眶。
  像洁洁这样把李社莉当做亲人的病人还有不少。为了帮助更多年纪较小的患者,及时和家长交流病情,李社莉创建了一个“陕北糖宝宝”的微信群。群里共有47个小患者的家长,他们中孩子最小的只有3岁,全部都是在内分泌代谢科治疗过的小患者。孩子们的情况怎么样?病情有没有什么变化?通过微信群,李社莉能及时和家长进行联系交流。
  “想把工作干好,就要一直学习进步”
  虽然如今已经成为了医院的骨干医生,但李社莉对工作始终孜孜以求。“想把工作干好,就要一直学习进步。”
  除了日常工作,李社莉也非常关注内分泌专业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内分泌专业发展较快,但县级以下医院医生外出进行专业学习的机会并不多,这就造成这些医生对内分泌专业知识了解较少、专业素养落后。为了让基层医生掌握最新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内分泌领域医务人员,2009年5月,李社莉在省、市医学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延安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学会委员包含了全市13个区县的内分泌骨干医生。学会成立后,通过每年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及省内著名专家来延授课,为我市带来最新的学术知识和诊疗技术,搭建了延安在内分泌领域与全国进行交流的平台,大大提高了延安地区医生糖尿病诊断治疗水平,推进了我市内分科专业学术水平,让广大患者受益。
  凭借着在内分泌代谢领域取得的成绩,2011年,李社莉先后被授予“延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一届中国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奖”等荣誉。
  本报记者 张改玲 实习生 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