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用延安精神建设幸福新延安
陕西日报记者 艾庆伟
  本报记者 思博海
  4月6日11时许,记者在延安市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看到,60余名来自双龙镇各村的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村主任等正在认真参观,学习索洛湾村发扬延安精神,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的经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索洛湾村支书柯小海边带领干部们参观,边介绍着索洛湾村的做法。
  20多年前,索洛湾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上不通路、没产业,有部分村民靠讨饭为生。在柯小海的带领下,索洛湾村组建了龙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绿地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和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山核桃工艺品加工厂,村里呈现出勃勃生机。截至去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村集体资产累计达到1800万元,大多数村民有了二层小洋楼,日子越过越红火。
  索洛湾村的发展只是延安儿女发扬延安精神,全面建设美丽幸福延安的一个缩影。延安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时的谆谆教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优良传统,在茫茫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奋力追赶超越的大发展热潮。
  
  随着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在延安新区举行,该区正在成为中国西部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成了延安人发扬延安精神、建设美丽家园的成功范例。
  延安新区的迅猛发展为延安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线项目、延安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898创新空间科技公司等新经济、新业态大项目纷纷落户延安。延安基金小镇和创新小镇等先后建立,正在吸引英雄互娱等一大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争先恐后来延安投资兴业。
  4月16日,延安膜谷——新加坡三达集团膜科技园开工仪式在延安高新区东区举行。延安膜谷真净水特色小镇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发展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净水与健康产业,计划用5至10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延安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传统能源经济的转型发展也有了新的突破。4月11日,记者在富县采访发现,昔日的荒原上,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正在迅速崛起。总投资216亿元的延长石油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拔地而起。集群式的厂房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几千名工人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该项目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设备安装进入高峰期,电器安装正在紧张进行,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该项目技术部副经理郭坚告诉记者,这是延长石油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项目之一,共引进12项专利技术,目前,该项目已投资146亿余元。通过对煤油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135亿元,创利税36亿元。
  叩门招商、精心服务带来了延安投资环境的大变化。大唐延安热电厂热网工程、延安新区(北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安塞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等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在延安落地生根。《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评审工作已进入收口阶段,外送通道、新能源消纳及电网升级工程正在与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洽谈中,延安新区(北区)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黄陵店头2×660MW电厂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一个带动延安未来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已经启动。
   二
  在延安各县区,每走进一户农家,都会看到乡、村党委专门给贫困户定做的“贫困户信息一览表”。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产业、收入、包扶单位、包扶人、年度目标等等,一目了然。就是这一信息表,成了村党支部的小助手、乡镇党委的民情簿、密切党群的好平台。
  延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梁建军说:“我们的基层党建工作决不能搞形式,就是要将党建和精准扶贫联系起来,党建和惠民利民结合起来,发扬延安精神,不断创新,实打实为民办实事、接地气、得民心。”
  只见公仆不见官,这是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延安各级党委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推出了富有延安特色的“党员小书包”“问题墙”+“回音壁”“补短板、提素质、树形象”和“回答四个问题,争当四有干部”四个载体,党建助民生的新故事不断涌现。
  全市3万多名党员干部纷纷进村开展联户扶贫工作,形成了镇有工作团、村有工作队、户有包扶干部的工作网络。“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党员1+1结对帮”等精准扶贫模式,为精准扶贫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213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结对帮扶5721户贫困户,做到了户户有扶持资金、有发展项目、有增收产业。截至2016年年底,延安全市538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在册贫困村由830个减少到292个,实现了3.81万户9.0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4月6日12时,记者在黄陵县双龙镇南峪口村村委会办公室看到,他们配置了信合E终端,为村民办理小额存取、转账,收缴养老保险、缴纳电费、电话费等业务;借助村级电商终端,让村民不用出村,在活动室就能网购到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他们还建立了便民服务室,为群众准备了便民工具百宝箱,小到电笔、胶布、水龙头,大到管钳、电锯、冲击钻,摆放50余种生活中可能用到的工具,免费为群众解燃眉之急。
  包村干部刘文慧告诉记者:“做这些事情并不难,多花费自己一些时间,就能帮村民们解决实际的困难。”2016年,因耕地被征用,宝塔区冯庄乡53岁的杜方军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而今,他在自家的大棚里给丰收在望的小瓜吊线绑蔓,这一切,都得益于冯庄乡推行的“问题墙”。
  “现在外边的活儿不好找,特别想在家里发展产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干部,不久后我发现自己反映的问题被贴在了乡政府的‘问题墙’上。更没想到的是,5月份乡里就筹措资金开始给我们村整地、建大棚,我又一次有了自己的致富田。”杜方军高兴地说。像杜方军一样发展起大棚产业的农民在该村还有1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