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向记者展示他种植的大棚西瓜 本报讯(记者 张改玲 通讯员 辛文静)走进富县榆黄蔬菜产业园区,眼前是一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其中,有两座棚顶上插着红旗的大棚特别显眼,那便是瓜农老李管理种植的蔬菜大棚。
5月8日,记者见到老李时,他正在大棚里忙着绑瓜蔓,黝黑的面庞满是汗珠。“我这是靠下苦赚钱。”听说记者是来采访自己的致富经历,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老李名叫李明亮,今年47岁,是富县茶坊镇西沟门行政村高家庄村人。常年的劳作使他皮肤黝黑,外表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时间长了,大家都叫他老李。
老李是个老实人,“没什么大本事,但能吃苦”。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他从生活拮据到现在的衣食无忧、稍有存款,老李整整用了13年。
老李的父母去世得早,家里底子薄。结婚后,随着两个儿子的出生,家里负担越来越重,虽有20多亩土地但收入还是入不敷出。“那时,种6亩烤烟一年能收入400多元,背一天石头也才能挣6元钱。玉米、豆子等粮食卖不上价钱,大都是我们自己吃。一年下来,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最多时也上不了千元,日子过得非常艰苦。”老李回忆说。
穷则思变。2004年,富县各地大力发展蔬菜大棚产业,鼓励农民种植蔬菜大棚。在茶坊镇镇政府的帮助下,老李走出高家庄村,在新民村承包了两座蔬菜大棚,种起了蔬菜。他知道自己缺少经验和技术,就格外用心,整天在大棚里忙里忙外。县农业局为农民开展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他更是一场都没有错过。
付出终有回报。2010年,老李的蔬菜大棚收益不错,日子开始慢慢好起来。除了还清以前的欠债,老李每年还能余下2万多元。到了2016年,老李的存款已有10多万元。之后,他给大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娶了媳妇。
2016年7月,老李在富县榆黄蔬菜产业园新承包了两座大棚,种植香瓜、西瓜、小瓜等瓜果,发展起了采摘棚。为了保证瓜果质量,老李很少使用化肥,都是用羊粪、油渣等肥料肥土。虽然成本增加了,但种出的瓜果口感好、色泽佳,老李的瓜果很受欢迎,就连不少外县居民都慕名前来采摘。
“最多时,我的棚里一天能来30多拨顾客采摘瓜果。一般春季的瓜果价钱好,每斤能卖到25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基本收入有上万元。”拿出自己的销售账本,老李给记者算着账:2017年1月3号230元,1月7号1000元,1月8号140元,1月21号2300元……1月份合计10560元,2月份合计11160元……老李的账本上,这两年大棚每天的采摘收入、每月的收入总数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厚厚的账本已记得满满的。
老李告诉记者,目前,自己的这两座棚一年能收入12万元多。去过承包费用和种植成本,一家人开销完还能盈余3万多元。
说起以后的打算,老李的目标很明确:“我要继续种植蔬菜大棚。”他告诉记者,比起以前入不敷出的窘迫日子,现在的日子他已经很知足。现在的这两座棚承包费太高,利润没那么大,他打算在别的地方再多承包几座相对便宜的大棚,继续种植瓜果、蔬菜,搞采摘。
“别看我都快50岁了,但我的心劲不减,还想再好好干上几年,攒点钱,给二儿子也买房说媳妇!”老李充满信心地说,种大棚是个苦累活,但他相信只要勤劳能干,日子就能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