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如何消除贫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努力,需要持续发力,需要不断地创新各项工作。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条件和特点。扶贫就要对贫困原因进行深入调查,然后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政策,在政策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进行适度倾斜。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地方属于偏远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政府要为贫困地区多修路,改善交通条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山区可以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果园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地区知名度,与市场对接,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有实力、有兴趣、有责任的企业家在贫困地区投资建厂,发展民营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纳就业,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政府应该引导、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来对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可以在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贫困地区的企业进行优惠和支持。可以大力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结合,共同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把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企业在贫困地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大大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社会媒体应该呼吁社会各方共同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为贫困地区发展出谋划策,营造一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良好氛围。
精准扶贫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经济贫困导致教育资源缺乏,从而导致当地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这对今后的脱贫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很多贫困地区,没有较好的学校,教育资金短缺、设施落后,教师人员数量少,不能满足当地的教育需求。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孩子接受的教育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鼓励更多的老师来投入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媒体应该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关注和宣传,鼓励企业和公益组织捐款捐物,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支持。鼓励高校师生来贫困地区做志愿者,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进行有力支援。政府和社会媒体,要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扭转当地群众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观念,让当地群众积极支持和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精准扶贫要创新扶贫模式。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创新扶贫模式。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扶贫可以采用“互联网+扶贫”模式。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为精准扶贫的识别提供技术支持,也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工具。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对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建立扶贫信息大数据库,对扶贫信息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通过扶贫数据的信息化分析,及时调整和完善精准扶贫方案,从而大大提高扶贫效率和效果。“绿色生态扶贫”也是一种较好的扶贫模式。很多地方由于承担着重要生态功能,导致放弃了很多产业发展的机会。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应该加大对此类地区的考察,创新扶贫模式。政府要加大对该类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对于当地群众在保护生态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物质奖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开发更多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等,努力达到保护生态和增加收入的双赢局面。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在此类地区开展生态科研项目,努力探索和发展生态技术,从而带动当地生态产业的发展。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事业。我们要呼吁社会各方对扶贫事业进行持续关注和长期支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