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黄土情深 清泉润物
——品读祁玉江的散文
  祁玉江是个职业官员,任过县区委书记、市人大领导,政绩不凡。然而十多年来,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忙中偷闲写了十多本散文、随笔和工作研究集子,真让人不可思议。他的散文相继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十月》《散文》《散文百家》《散文刊选》《中国青年》《中国散文家》《延河》《美文》《陕西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并且屡屡获奖。
  散文《印象中的爷爷》获2008年《中国作家》第四届“金秋笔会”一等奖;散文《我的几位农民兄弟》获2008年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散文《乡下过年》获2008年《延河》杂志散文特等奖;散文《陕北的山》获2009年中国西部散文奖单篇散文诗奖,并作为陕西省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篇目,占到18分,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散文《常思母亲教导》获2009年度《中国散文家》杂志举办的“爱在人间”纪实散文三等奖;散文集《我的陕北》获2010年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散文《归来吧,心中的精灵》获第二届中国西部散文节西部大生态文学奖。奖项之多仅择其要,不再一一而举。
  纵观玉江的散文,能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心灵共鸣。其真诚、善良、淳朴、美好的意蕴如春风扑面而来。其题材的选择,意境的凝炼,真情的炽烈,行文的质朴无华,遣词用语的精到自如,可谓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就题材而言,玉江的散文写的都是一些亲历的往事,身边的琐事,家长里短,信手拈来。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乡情、乡愁,也有行旅中的所见所闻。然而,他能见奇妙于平凡,从细微处显真谛。这来自他观察事物的慧眼,其根本在于他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他是一个在黄土地上的探宝者、耕耘者,探寻着珍宝和生机,播种着理想,培植着希冀,收获和品味着岁月的酸甜苦辣。有人说玉江的散文有点土气,我不敢苟同。抒写乡情和地域题材,并不是土气。以土气来评价乡土题材是一种偏见、浅见。一篇《陕北的山》写出了陕北雄伟大山的精、气、神。陕北的山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本源文化的象征。陕北的山哺育了中国革命,大山怀抱中的土窑洞里成就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你能言其土气吗?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也是以陕北大山中人们的生活为背景,然而,被公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史诗画卷,是拥有读者最多的书籍之一,你能说其土气吗?农村题材也罢,市井题材也罢,商战题材也罢,不能简单地用“土气”“洋气”来评判,关键在于能不能接地气、扬正气、有生气;能不能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善美,而不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矫揉造作。
  行旅题材的两本集子《踏遍青山》《情系天涯》,读来令人心驰神往。当下,全民旅游已成国人物质生活富裕之后,追求精神享受的时尚。然而,大多行者仅满足于自然风光的陶醉,而忽略了人文内涵的陶冶。玉江则是每行必有文章。他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的欣赏者,更是一个人文精神的朝觐者,历史积淀的探寻者。《洪洞寻根》《在天安门广场上》《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等等,无不是发千古之悠思,抒现实之情怀,给人一种穿越历史的享受。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品读玉江的游记作品,使我想起了学界泰斗余秋雨先生的游记随笔集《行者无疆》。二者也许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我们同样也游览过不少的地方,但他看到的,我们不以为然;他想到的,我们未曾思索。面对他的作品,我为之汗颜。
  意境为散文的灵魂,意境的提炼就是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过程。意境之妙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令人置身其间,心领神会。古人论及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的诗、画作品时,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概括。我想这也是在说意境。玉江的散文给人呈现的意境,能使人感受到一种美丽、清新、隽永。《童年的记忆》《走在弯弯的山路上》,那缕袅袅炊烟导引人回到小山村的怀抱,勾起我们对家的眷恋和隐隐乡愁,鸡鸣、狗吠、羊咩是那样的亲切,让人流连忘返。读着《归来吧,心中的精灵》,让你嗅吸着山花的馨香,聆听着林间虫鸣鸟唱和那久违的蛙声。回过神来,面对我们所处生态环境的危机,能不激起你的忧伤和心灵的震颤?《陕北的窑洞》《土炕温情》给人的惬意、暖意,让游子漂泊的灵魂有一种释然的归宿,但愿依偎在窑洞的土炕上长梦不醒。《陕北腊月天》《过年》《陕北正月天》,给人展现的是一幅幅陕北乡村的风俗风情画卷,让人置身于那种欢天喜地的忙活中,让人饱享那年茶饭解馋的味道,让人融入那癫狂的扭秧歌行列。
  真情为散文的血脉。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刘勰《文心雕龙》中言“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玉江的散文以满腔激情,来抒写乡情、亲情、友情、同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方能为性情中文。写乡情,刻骨铭心;写亲情,体贴入微;写友情,诚挚信义;写同情,舍身处地。这些都是他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人性之美的诠释。
  乡情、乡愁的载体是纯真童年的美好记忆。步入成年的人们,忙忙碌碌讨生活,能有多少美妙的回味?玉江的童年是“苦焦”的、贫困的,但在他的笔下却是阳光的、向上的,充满向往,并无忧伤。严冬奈何不了内心的温暖,风雨过后能看到天边的彩虹。父爱、母爱真切无私,大爱无疆。儿时的人们,谁没有做过错事,谁没有为掩饰过错编造一些幼稚的谎言?父母并不是看不透那点拙劣的伎俩,而是不愿揭穿,给孩儿留点面子,让你内心自责、悔悟。《我纠结大半生的一件事情》中,那只被他整死偷偷掩埋的大白公鸡,把罪责嫁祸于狐狸身上。他向母亲的在天之灵坦露这个使他愧疚了大半生的秘密,这种纠结体现的是他人格的真诚、善良。
  几篇描述孙儿毛仔之作,让我们这些爷爷辈的读者,能感受到一种对自己生命延续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望。舐犊之情,天伦之乐,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写友情、写同情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更是难得。《红都情深》一集和其他集子中的《我的几位农民兄弟》《我的买买提兄弟》等篇,都是写他在工作中对所见所闻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他的访贫问苦不是作秀,没有一个官员的居高临下,而是体察弱势群体内心的无助、自卑和诉求,给他们培植自信,送去希望,改变困境。他在志丹县任职期间,组建了残疾人艺术团,让残疾人发挥一技之长,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既解决了他们的衣食之忧,又使他们获得了尊严,实现了人生价值,可谓功德无量。
  说玉江散文接地气,根基在于他的平民化情结。《与一棵树的缘分》写的是他在行车途中看到一棵路边倒伏的白杨树,走过去又调头回来,和同车人扶正这棵树,并培土浇水,他是在呵护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这对多少路人来说是视而不见的。玉江在志丹县创建卫生县城时,工作之余散步时经常捡拾街上的烟头。当时有人对此举颇有微词、不屑一顾,认为县委书记岂能捡烟头?我对此有不同看法。难道县委书记对创建卫生县城只能在会上发号司令,而不能身体力行?难道扔烟头只能是绅士们应有的作派,捡烟头则是环卫工人的天职?古人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素质的养成,仅凭领导者的豪言壮语是无济于事的。志丹县当时不仅各项工作走在前面,卫生县城创建也成为全省样板,这正是县委书记捡烟头的表率和干部群众响应践行的成果。为事、为文、为人是一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更是不易。
  玉江散文的语言运用朴实自然,读来有与人娓娓相谈之感,既以陕北语言为主要元素,又能让天南地北的读者都能读懂,这是一种功力,是一种特色。白酒和白水看上去没有区别,品味方知酒之醇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洁。涓涓汇溪流,泊泊润心田。
  文章的得失在于学养,学养的深度取决于对经典的阅读。玉江爱工作,爱写作,也爱读书。在当下以娱乐代替文化,男女老少“低头族”痴迷网聊,良莠不齐的奇闻异事挤兑着深度阅读,伤害了视力,扭曲了颈椎,疏远了亲情,甚至混淆了是非。深度阅读似乎很另类了,这是“文化自信”面临的窘境。玉江坚持阅读的勤奋刻苦,令人钦佩。对学识不倦的追求,才使他能厚积薄发,成就了文学的梦想和收获。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生命力和魅力,领略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理念的可喜文学表现。
  愿能看到玉江更加丰富、更加厚重的文学作品。( 樊高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