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28日,市委组织了这次专题培训班。培训尽管短暂,却使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站位在延安经济转型发展的全局,主要收获和体会有:
第一,不解放思想,经济转型发展就会是一句官气十足的空谈。思想的大门打不开,发展的大门也难以打开。浦东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实例,他们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争当改革的排头兵,一次又一次地破除思想藩篱、体制束缚,在聚集金融、畅通外贸、发展园区、产城融合中抢得了先机、取得了主动,不仅为上海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建设全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延安经济转型发展而言,每一次的脑洞大开和思想突围,收获的成果都十分丰硕。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不采取倒逼机制,认真地去落实“低电价、低气价”等优惠政策,中国电子彩虹集团全球最大的高透太阳能光伏玻璃窑炉及配套生产线就不可能落户高新区。如果我们不创新出台《延安市促进新经济发展暂行办法》《支持延安创新小镇和基金小镇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不采取“轻资产”灵活招商,北京898创新空间、英雄互娱、云真视讯、华奥国科等轻资产企业就不会在新区注册,新加坡三达集团膜科技、英国生态科技、山东润峰新能源等高科技项目也不会落户延安。就甘泉而言,最大的实际是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落后,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只有揪住思想落后这个“中梗阻”,抓住解放思想这把“开山斧”,学习新知识、借鉴新经验、开阔新视野,才能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力,才能真正把甘泉转型发展的各项事业向前推进。特别是在当前的困境面前,更要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原有的行为习惯,找准甘泉自身的优势、潜力和希望所在,着力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园区经济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取得实效、争项争资再攀新高上有作为,才能以思想的大解放换来经济的新增长。
第二,不引才引智,经济转型发展就会是一场底气不足的搏击。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浦东区不仅是领跑经济的“头羊”,更是人才汇聚的“硅谷”。依托着强大的人才支撑,浦东的科研机构林立,家电、软件、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和航运、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我市在引才引智方面已牛刀小试,成效突显。大家看一看,如果没有国家能源局的专家型领导来延安挂职,我们的《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会批复在何时?我们向西柏坡、雄安新区的电力外送通道何日才能提上日程?同样,北京898创新空间、英雄互娱等轻资产企业入驻新区,也是我们从北京大学引才引智的成功范例。特别是当前在区域性重大项目谋划、促进新经济发展、资金融通、企业上市等方面,我们延安的专业领导更是炙手难求,应该是引才引智的重点。相形见绌,作为陕北典型的能源经济县、农业产业县,甘泉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人才匮乏已成为最大短板,特别是在项目包装、引资融资、旅游策划、互联网经济等关键环节中严重缺乏实用性“操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这样势必会造成项目落空、融资乏力、产业跟进不足、聚集效应难以显现。突破困境的有效方法是尽快形成系列完整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借智借脑、依靠外力进行有效“输血”,强化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通过利益引导、精学深学进行全面“造血”,千方百计引人才、留人才、用人才,真正让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干部队伍肩负起助推发展的重任,让行业领军人物在经济转型中施展才华、大有作为。
第三,不创新机制体制,经济转型发展就会是一程勇气缺失的前行。机制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在于深化改革,核心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浦东区的飞速发展向我们全面昭示了市场经济下“政仆、企主”良性机制的巨大牵引作用,政府服务机制的强化和管理机制的退化,却恰恰成为企业乘势而上、迅速壮大的助推器和加速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反观之下,尽管我们在深化改革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对于“深水区”的触探,做得还不彻底、不到位。从最近的实践效果来看,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机制体制的创新决策,为高新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过去是高新区“管事不管人”,宝塔区“管人不管事”,高新区招的大项目、好项目因自身储备土地“碎片化”难以落地,宝塔区启动建设的新区6平方公里的“北区”项目落地进程却不够理想,区区关系不够顺畅。现在,市上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将“北区”土地整体并入高新区,高新区产业用地的征地拆迁由宝塔区协调推进,这几项决策从机制体制上破解了高新区的发展难题。新加坡三达集团膜科技产业园、山东润峰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英国生态科技、北航科技等百亿级产业集群顺利落户高新区,就是体制机制变革后获得的红利。这个机制体制创新的红利,还体现在南泥湾景区的建设上。景区管委会2016年11月份成立以来,在选人用人方面精挑细选,严格把关;在处理区区关系、区局关系上统筹兼顾,突出实效,注重管用;在规划、建设上采取EPC工程总承包方式,高起点、快节奏、系统推进;同时,高度重视前期融资和后期运营两个重点环节,短短半年时间历经了高新区近十年的探索发展之路,工作成效令人鼓舞。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我国儒家经典《易经》中也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发展的实践证明,每一次轰动的变革必然是发展的强大动能。就甘泉而言,经济转型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引才引智、创新机制体制。重点在六个方面实现转型发展:
一是在精准脱贫上转型发展。近年来的扶贫工作告诉我们,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要投钱、投物,为贫困群众“输血”;更要扶志、扶智,让贫困群众“造血”。为此,广大帮扶干部必须要将身心沉到一线,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斗志;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拔“穷根”、挪“穷窝”、奔小康。
二是在争项争资上转型发展。充分学习借鉴浦东区和昆山市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凝聚共识,“跳出甘泉看甘泉”,在中省市政策研读细究中聚像甘泉、物化甘泉,从全国全省的大局中来定位甘泉、谋划甘泉。鼓励全县领导干部眼睛向上看、腿脚向外迈,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跑项目、争资金。学会“用外边的钱办好甘泉的事”,着力在争项争资、融资发展上有作为。
三是在园区建设上转型发展。抓住甘泉工业园区被命名为全省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的大好机遇,引进省内外大型企业,采取EPC模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让入园企业“拎包进驻”;积极引进新的涉农龙头企业,引领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滚动发展、做大做强;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在现有甘泉红小豆、甘泉豆腐、甘泉黄酒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基础上,再申报一批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真正把“小产品”做成“大文章”。
四是在现代农业上转型发展。在稳步扩大菜畜果三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将“一村一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林果业、乡村旅游业,近期将全面启动“豆腐小镇”建设项目,全力打造“陕北豆腐产业第一县”。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支持县内企业做大规模,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三农”发展的新活力。
五是在旅游突破上转型发展。抓紧补齐生态旅游这块短板,尽快让好山好水变成“金山银山”。创新多元投入机制,与华侨城、长安航旅、昆吾九鼎、陕旅、陕建、陕文投等大集团合作,大手笔策划旅游项目,重点打造好雨岔大峡谷、劳山森林公园、雪地讲话旧址等旅游项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配套设施,真正让游客看得见景、让景区留得住人,尽快让甘泉旅游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六是在城市功能上转型发展。围绕“大美甘泉”建设,下大力气改善人居环境,让城乡变得更加美丽,让群众住得更加舒适。稳步推进撤县设区进程,突出产城融合、文化内涵、城市特色,尽快完成城市功能规划编制。实施好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抓好重点镇、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让甘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努力打造干净、有序、安全、活力的城市环境,真正让甘泉成为汇聚人气、宜业宜居、安康幸福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