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19日
“驻”进村民心里 作好“农”字文章
——记延川县贾家坪镇石窑村第一书记刘晓栋
  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顾不上洗澡换衣,顾不上回家……这样的日子刘晓栋早就习以为常。
  2016年3月,刘晓栋被市农业局派驻到延川县贾家坪镇石窑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也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这一年来,他从一名机关干部变成了“驻”到村民心里的人。
  把老百姓装在心里
  刚到村上的第一天,刘晓栋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就听说村民田金明家的牛中毒了。在农村,农民世代都着土地生活,牛可是他们的“心头肉”。得知此事后,刘晓栋边了解情况,边联系村民,并帮助村民一起把牛带到就近的曲溪郊村治疗。
  “牛是我大伯家的,那天是我陪着一起去的,原本以为第一书记大概也就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没想到,刘书记是真的为咱百姓办实事呢。”说起第一书记刘晓栋,村民田永东赞不绝口。“虽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可就是这一件件小事就能看出干部是不是真正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
  到村任职第一书记,了解村情是头等大事。正式驻村后,刘晓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召开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会议,详细了解村情民意,包括人口、户数、耕地面积、贫困户家庭情况、集体经济收入、党员干部等,每一项内容,他都认真了解、详细记录。
  “我们都没什么文化,很多东西不会弄,材料、政策、审核……这些工作都靠这娃娃了。”在村支部书记高忠勤眼里,刘晓栋就像自家人一般,工作起来也特别卖力。“昨天我们一起到市上开会,开完后刘书记都没有回家看一眼,就径直往村里赶,一心想着我们村民的事。”
  在很多村民的印象里,这个第一书记办公室的窗台上总是摆着方便面,工作忙的时候,方便面就成了他在这里最好的食物。
  发展农村致富产业
  农业是农村、农民发展的根本,刘晓栋来自市农业局,他能迅速研读各项农业政策,找到合适的产业帮助石窑村村民增加收入。
  2016年4月,考虑到村上的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刘晓栋帮助村上成立了延川农副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苜蓿牧草270亩,投放了6万尾鱼、1000只鸡,每户增收3000元。在了解到村里的万棵果业合作社的苹果树基本都是幼园后,他认真查看,组织农民在果树地套种了西瓜、马铃薯、豆类、药材等作物,让村民又多了不少收入。
  在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刘晓栋发现村上缺乏农机具,他积极协调,努力争取资金,在市农业局的支持下,花费十多万元为村上配备了拖拉机、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以及秸秆打包机等专业的农机具。
  “农村工作必须接地气,到了村上,我就要深入到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真正与农民谈生活、拉家常,跟他们一条心,才能真正了解到他们实际的需求。平时,我还积极学习一些农业知识和上级部门的有关农村政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为群众找出一条致富的路子。”刘晓栋说。
  田永东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他把家里的土地和劳务入股到合作社,就一直在合作社打工。“现在出去打工不好找活,在这里我还能有些稳定的收入,这对我们农民来是件好事。”
  田永东所说的土地和人工入股,就是刘晓栋带头提出的“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村里的党员兴办合作社,带头发展山地苹果种植、牧草种植加工和庭院养殖,村里的贫困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以现金、饲料以及劳务入股进行分红。
  石窑村村委会主任高秋红说:“刘书记为我们村可是出了力了,他不仅让我们都有了产业,还经常带领大家整治环境卫生,还把村里500多米的通村路修好了,以前一下雨,人走不成,车出不去,现在就方便多了。”
  离开石窑村的时候,村民们还一再对记者说,自从第一书记来了后,村上变化非常大,脱贫产业有了,村容村貌都变好了。
  本报记者 刘小艳 李江峰 通讯员 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