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我们在村上
“脱贫菜单”中的“硬菜”
通讯员 杨大江 本报记者 张改玲
  位于宜川西南方的崖底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土地稀少而贫瘠。崖底村到底有多穷,其中有这么一组数据最具说服力,崖底村共计人口133户、407人,而其中贫困户62户,贫困人口171人,所占户数和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47%和42%……如何突破这个壁垒?县扶贫办把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交给了宜川县水务局,成立了包扶工作队。
  “从驻村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思考崖底村的脱贫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走访、研究我们发现,自然环境是制约该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我们认为这也是打开村里脱贫致富的一把钥匙。”指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包扶队队长白文平笑着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处于大山怀抱中的崖底村自然环境优美,春夏山花烂漫,秋冬硕果累累,草料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崖底村这一优势,包扶工作队为贫困户送来了猪崽、蜂箱,发动贫困群众大搞养殖业。但是仅仅依靠养殖脱贫似乎显得有些单调,还有其他适合村里贫困群众发展的产业吗?驻村包扶队又开始思考了。
  “前一段时间,我们发现一下雨,就有村民上山采木耳,晒干后,就有小商贩进村收购,价钱还不低。看到这一情景,我们就想,崖底村自然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发展人工木耳种植呢?”包扶队副队长笑着说。
  听说邻县黄龙就有人工木耳种植基地,6月5日,包扶工作队就带着崖底村的村委会班子成员和部分贫困群众代表赴黄龙县丁家湾考察木耳种植。通过考察,大伙一致认为人工木耳种植技术要求低,发展前景广阔,便于规模化种植。第二天,包扶队就在村里召开了贫困户动员会议,在征求贫困户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计划试点发展20户贫困户进行人工木耳种植。贫困户周有恩第一个报名要种植木耳,“我一年在山上采野生木耳都能卖一千多元呢,如果规模化种植,肯定效益要好。”他信心十足地说。
  才两天时间,包扶队便从单位争取到了3.8万元资金为20户贫困群众买回来一万棒木耳,20个喷雾器,并聘请技术人员到村里指导群众选择木耳的种植地、如何摆放菌棒以及相关管理技术等。
  6月14日,当记者来到崖底村时,正遇到贫困户张景生用喷雾器在自家的木耳种植地给菌棒喷水,看着已经长出来的小木耳,老张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木耳种植,不但占地少,还容易操作,按照现在这个价格,我这500棒木耳今年的收入就预计能达到五千元以上。”虽说只有五千元,但对于生活一直很拮据的张景生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这20户仅种植木耳这一项收入就可增加十万元以上,等试点成功,明年我们计划扩大规模,把全村群众全部吸纳进来,成立合作社,把崖底村打造成一个绿色木耳种植专业村,帮群众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包扶队长白文平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