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土地成了“活资产”“沉睡资源”被唤起
——宜川县试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纪实
  六月末的晌午,在宜川县云岩镇的一个家庭农场里,贺宗玉和几个工人正在葡萄园里忙活着,期许着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贺宗玉是这家圣云家庭农场的老板,不仅在川道栽植了120亩的葡萄,塬上还有450亩的矮化苹果。但在两年前,他还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种着十来亩地,平时也跑跑运输。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贺宗玉在电视上看到,针对农村创业大户,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这让靠着跑运输挣了点钱的贺宗玉动了心思,他立马前往甘肃、宝鸡、杨凌等地进行考察,回来就流转了原县畜牧局农场的385亩土地,并于2015年6月,通过基本粮田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600亩,并注册成了圣云家庭农场。
  “最开始的预算是200万元,可是实际过程中远远不够,一下子就投进去近600万元,资金出现了严重的缺口。”由于设施投入大,效益产出慢,加上农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贺宗玉的家庭农场险些倒闭。
  就在这时候,转机出现了。2015年12月,宜川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为了切实加快试点县建设,促进农村资源和资产保值增值,宜川县全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确定宜川联社、宜川农行、邮政储蓄银行为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的主办行。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我以5厘的利息贷到了450万,多亏了这笔钱,不然我的农场可能就倒闭了。”回想当初的情景,贺宗玉还心有余悸,“如果没有这笔贷款,也就没有现在的成绩。”
  记者离开时,恰好碰到了云岩镇信用社主任张军生。他介绍说:“当初贷款的时候,是按照土地和种植作物进行评估的,然后考虑资金需求进行放款。”
  贺宗玉并非只是这些利好政策下的唯一受益者。土地确权后,土地成了农民手中的“活资产”,激活了农村的“沉睡资源”,整合了城乡资源要素,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给农民送上了“及时雨”。截至目前,宜川县土地累计完成确权登记2万多户,确权面积29万余亩,完成率100%。
  走进“一村一品示范村”辛户村,记者看到村民正在给自家果园安装防雹网,一片繁忙的景象。
  “去年部分果园遭受到了冰雹灾害,我们及时通过农地确权抵押贷到了60万元,村民陆陆续续都安装了防雹网,今年更要及早做好准备。”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感慨道,“用土地确权证就可以直接办理贷款,又方便又快捷,利息还低,真是大好事啊。”
  史村村民袁永强种植果园已有十几年了,去年他家的27亩果园,受冰雹灾害面积达到22亩,平常一斤3块多的苹果,去年每斤只卖了5毛钱,一年的收入连成本都没保住,这让原来生活就不富裕的袁永强更是雪上加霜。“今年贷了10万元还了农药、化肥钱,还装了防雹网,直接用土地确权证抵押贷款,手续也很简单。”
  如今在这里,农民创业不再是简单的“土地+锄头”,扎根于农村改革的红利,新农人们乘上了“东风”,望“贷”兴叹的困局在一步步打破。截至2017年6月底,宜川全县已有110户农民、25户企业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6600余万元。
  本报记者 申宇 刘小艳 通讯员 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