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清水关寻梦
觅程
  秦时的明月老了,老得无法重临天宇,让我喟叹我心皎兮;汉时的瓦当也破碎成历史的尘埃在今朝随风四散。面对黄河呼喊或吟唱过的智者圣人逝者如斯夫,但是河依旧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条河,大唐才子的咏唱依旧在奔腾的河面上飘荡。这条河历经沧桑却青春不老,万古奔流仍朝气蓬勃,粗犷壮阔豪气十足,不舍昼夜地在大地的肌肤之上奔流呼喊。也许,这正是每天都有智者面对着她的灵魂激动颤抖的原因。
  黄河之行,最让我激动的当数清水关了。在这里,我仿佛寻觅到遥远而游离的梦。
  当我们行走在一道高低起伏、左拐右弯的山梁时,向导说,下山就是清水关了。这时,山两侧出现小河流水,梁四周突现高山围城。走尽山梁,陡然迎峡跳涧,眼前是三水夹绕孤山的突兀景象。向导指着山巅说,那就是古之建造而名垂青史的清水堡。我们登上古堡,鸟瞰长河,环视群山,大有孤帆泛舟的景致。极目东去,黄河在这里画了一个圆,大水环抱一座山,山腰驻扎一个村落。向导说,那座山叫天园山,山腰坐落一村舍。向导说此山名为田园山,村叫鱼家咀,古称禹家祖。相传那是大禹生活过的地方。后人为避讳,遂改为现在的名字。
  穿过清水堡的小西门,沿着崎岖的石塌小路落阶而下,直抵黄河岸边,就到了鲜为人知的清水关了。我们所处的崖畔并不宽阔,从残垣断壁可以推测出,若干年前传说中的渡口小镇就建在这里。陡峭的石壁是由人工建筑而成,巨大的石块砌成一座石山,前人是以怎样的力量和意志才能以石垒山,心中不禁为之折服并感叹不已。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但让人意外的是,向导对我们说一孔破旧的窑洞中,两年前还住着一对风烛残年相濡以沫的夫妇,孤守渡口,过着田园生活,直至相依着去逝。向导说完,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对发如白雪眉似秋霜的老人,他俩站在石砌的台阶上,观水短水长,看风聚风散,两只失去了鲜活青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嘴角的淡笑,眼里的浓情,通过彼此干燥而微凉的手一丝一丝抵达对方温暖的心房。
  我们在荒凉中寻觅着,在散乱的石块中窥见了当年的繁荣。残山剩水,戏台庙宇,豪门深宅,雕栏玉砌依稀可辨,那凝重的石刻匾额“万和堂”“儒雅风”,仍镶嵌在摇摇欲坠的龙门上,用今天的苍凉追忆着昔日的辉煌。
  遥想当年,脚下的黄河舟船往来,商贾云集,码头渐次,形成了一个时兴的小城。传说中,县老爷也自食其力,耕一块地,与小民一起扛石筑城,爱民如子,两袖清风。加之,黄河在此接纳一股清流,清澈见底。因此,这里便以清水关传世了。有人说,这里就是“清水衙门”的出处。
  在这里,更有一个鲜红的传说。1936年5月,毛泽东率军东征归来,就从这里重回陕北。传说,毛泽东上岸后,指着岸边的石碾子说:上有乾坤湾保佑,下有这条青龙护驾,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说完,哈哈大笑。他知道当地百姓把石碾叫青龙。也许是天遂人愿,当毛泽东率部队爬到山顶回望时,对岸的天园山山坡上骤然显现出一个五角星图案。据说这个图案至今还依稀可见。
  距清水关百里处的下游,是闻名于世的壶口瀑布。有人说,那是清水关的幽静而生成的,诸多的静才聚成了这一泻的狂。
  此刻,我觉得我也在这个幽静中狂了几许,想在浪遏飞舟中去做梦,想到千尽浪头上去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