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和人居环境绿化等身边增绿工程。至去年年底,全市总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占国家计划面积的2.5%,占全省的27%,营造林总量连续8年全省第一。
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35%,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46%提高到67.7%,提高了11个百分点,整个大地实现了从原来的黄色到绿色的转变。空气的优良天数,从退耕还林前的238天增加到2016年的289天。退耕还林为延安农民带来的实惠和为社会发展带来的驱动力显而易见。
退耕还林不光使生态实现了由黄到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从原来繁重的劳动作业中解脱出来,从设施农业向高效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方向转变。在诸多产业的支持下,农民的收入从退耕还林前的1356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10568元,增加了9212元,真正地实现了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宝塔区川口乡果业站站长白广介绍说:“我从退耕还林初期就参与生态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延安的荒山荒坡变绿了,之前受到破坏的天然林,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白广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风沙少了,全年降水量增多了,野生动物也多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特别对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们也参与了退耕还林,树栽好后就出去打工了。十几年来,山山峁峁全都变成了绿油油的一片。”宝塔区川口乡木和玉村村民胡志飞说,“现在我不打工了,回来种苹果。收入还不错,再过两三年,我家的苹果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延安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和治沟造地,普及良种和增产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使退耕还林后的粮食产量连续十多年稳定在70万吨以上。围绕退耕还林,我市还大力实施治沟造地、农村能源建设、移民搬迁等工程,并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市退耕办主任仝小林告诉记者,2013年,延安市委、市政府为了贯彻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市上自掏腰包把25度以上剩余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从2013年到2016年,全市总共退了160.2万亩。
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提升森林旅游业发展速度和水平,打好“红、黄、绿”旅游组合拳,努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让生态建设积极为延安融入“一带一路”服务,助推延安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