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09日
“麻油灯照亮了土窑洞,悄悄萌生了中国梦”
——曹谷溪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

   本报记者 马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发行以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购买,认真阅读。这本系列采访实录因生动真实、可读性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在我市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书中29位受访者之一,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接触并保持联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曹谷溪认为,该书旨在还原习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真实的成长经历,旨在用真实事例印证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时代的重托、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抉择。  
  9月8日,记者来到曹谷溪家中采访时,他正在翻阅该书。“这本书我仔细读过很多遍了。我预言,该书将会成为2017年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曹谷溪说,“近期我看到我市一名叫曹玉章的干部在求是网上发表了《当代青年的榜样,党政干部的楷模》一文,对此书感悟颇深。我也听说浙江的一所大学将把此书作为大学教育的必读书目,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看过此书后也想联系采访我。”据了解,书中关于曹谷溪的采访,是该书篇幅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曹谷溪说,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城、黄河和黄帝陵,非常奇妙地在这块土地相聚了。在陕北赤裸裸的大山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那群北京知青扎根陕北这块神圣、神奇、神秘的黄土地,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后来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总书记在延川县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岁月。  
  曹谷溪认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中国发生的很多大事都与延安息息相关。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毛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强敌的飞机、大炮,新中国大踏步从延河畔走进了天安门广场。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东渡黄河的木船上,回望陕北万座大山,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1969年春,习近平随着两万六千多名知青的下乡潮流,来到梁家河插队落户,那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15岁的少年。但他在山大沟深、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克服了种种困难,正是由于这块土地的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黄土高原扎下了深根,老一辈革命家的希望、陕北父老质朴的情感和追求,使他脱胎换骨。  
  曹谷溪说,习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里的生活对他是一种历练,锻炼了他的吃苦精神,也使他在这期间受到了父辈的革命传统教育。他在青少年时期便胸怀大志,为将来做大事做准备,刻苦读书。“一个要干惊天动地大事的人,就要看他能不能干最微小的体力活。‘麻油灯照亮了土窑洞,悄悄萌生了中国梦’是他那时的真实写照。”曹谷溪感慨道。  
  同时,曹谷溪表示,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很多事例都体现出习总书记的工作协调能力强、法制观念强、政策水平高的优点,他的群众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的。  
  “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不懈奋斗,是延安精神育人的光辉典范,对当代青年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致奋发向前,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采访最后,曹谷溪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