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07日
月儿圆圆,月饼圆圆
时春华
  在我的心里,那中秋月圆的欣喜与畅快,总是停留在童年的记忆中。
  虽然每个月都有十五,每个十五月亮都是最圆的,可除了八月十五,其他的十五月圆之夜我都不以为然。因为小,没有月份的概念,但是在我的心里,我知道,枣子红了,庄稼要熟的那个时候,我特盼望的八月中秋节就要到了。也许那个季节,大人们在盼望着丰收,而我们小孩子唯一惦记的就是吃月饼。
  现在的月饼,品种齐全,五花八门。包装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我小时候,见过的月饼的种类与包装都很单一,因为小,不记得叫什么月饼,只记得月饼里面有红丝绿丝的,偶尔还会有一两个花生粒,可能就是现在叫五仁的那种。那时候的月饼有两种包装,一种是料子纸包的,另一种是薄纸盒的。自家吃都买简易纸包的,走亲戚看望人才买纸盒包装算是精致的那种,大概是为了好看,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吧。
  父亲每次到离家好几里的供销社去买月饼,我都像个尾巴一样跟着,当时我个子还没有柜台高,于是我踮起脚,把下巴搭在柜台沿上,仰着头张着嘴傻呵呵地看售货员给我们包月饼。售货员熟练地在柜台上斜铺上二十厘米见方的双层料子纸,从身后的箱子里拿出五块月饼,麻利地把料子纸一捋、一压、一提,柱形的月饼纸包就形成了。售货员一手压着纸包,另一只手从柜台里拿出一张花花纸盖在最上头,然后头也不用抬,手向上一抓,抓住悬在眼前的纸绳,三下两下包了个结实,打个扣,一推。父亲赶紧从兜里拿出细碎的角票,递过去,这月饼就是我家的了。我的眼睛始终没离开月饼,一再嘱咐父亲挂在车把上要小心,别把月饼碰了。实际上我在乎的不仅仅是月饼,更在乎的是月饼纸包外的那个花花纸。
  那时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因为父亲、母亲特别勤劳,我们的日子还算可以,而孩子多的人家,就为应应节气,一大家子人买一斤月饼,只有五块,有时候每人还摊不上一块。吃月饼小孩子不准自己动手去拿,要耐心等待大人来分。不够的时候,小孩吃一整个,大孩子俩人一块,每人才半块,如果年龄相差大,就这半块也分大小,大人就不吃了。这半块月饼够金贵,被孩子小心翼翼捧在手里,端详半天才用舌头舔一下,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掉。那手绝对是捧着的形状,五指紧并,凹成个斗儿,生怕掉个渣。
  记得那时候我惦记着吃月饼,更惦记拿到包月饼的纸包上的花花纸。那是一张七八厘米见方的稍厚一点的纸,背面是白色,正面是彩色的嫦娥奔月的图画。我收集起来,多了可以在过年的时候糊墙,既新鲜又好看。那种薄纸盒式的,得来不易,是我的向往。因为纸盒两面甚至四面都有嫦娥,纸壳的比纸的要厚实,可以当作写字本上的垫纸。
  嫦娥的故事我听大人讲过,说嫦娥偷吃了王母赐给后羿的仙丹灵药,一下子飞到天上去了。为了惩罚她,王母娘娘就把她送进了广寒宫,只有一只玉兔与她为伴。嫦娥美貌,我是在月饼盒上看到的,飘飘如仙。奶奶说,嫦娥长得俊,天上的天蓬元帅就是因为垂涎嫦娥的美貌犯了错误,被玉皇大帝责罚,被贬下界投了猪胎。奶奶讲这故事的时候,都是在平时。八月十五的晚上,奶奶是不讲这些的,可能是怕冒犯了嫦娥吧。
  每当八月十五这一天,月儿圆时,轻柔的月光照进屋子,一张八仙桌上摆了香案,放着叠起来的三块月饼,奶奶认真地净了手,虔诚地焚香祭拜,年年如此,大概是祈求丰收,祈求自己的病能好起来吧。那上供的月饼,是要等撤了供才可以吃的。我分到的那份,从来都留给奶奶,因为奶奶有病,更因为她疼我,我实在没啥给她的。
  小时候的天真,现在想来都觉得可笑。我长大了,日子好了,奶奶没了,月饼花样多了,包装美了,就在平时都可以随便吃了,可我对吃月饼的渴望却一点也不强烈了。这可能就是母亲常说的“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的缘由吧。
  月儿圆圆,月饼圆圆,怀旧,总让我心里装满知足与感恩的情愫。又到中秋,准备好了,带好吃的月饼回家,与父母兄弟共庆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