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9日
为2斤重早产儿重建“生命之路”
市人名医院成功实施第21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灌术
●出生仅2斤的小患儿
  通讯员 高小娥 本报记者 王锋
  新生儿的降临不仅需要妈妈们经历漫长的孕期准备和痛苦的分娩过程,也需要医护人员精心的呵护和应对各种疑难病症的能力。近日,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区成功开展了第21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为早产患儿重建生命之路。
   精心救治,宝宝顺利闯过第一呼吸关
  7月27日凌晨1:50分,紧急的门铃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某县医院120救护车医护人员护送患儿,转入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区,值班护士迅速接诊。该患儿为29周早产儿,体重1060克,复苏抢救后4小时转入,呼吸窘迫、呻吟、口吐白沫、呼吸微弱、颜面及四肢发绀及瘀青等危重情况,另一名值班护士立即报告值班医师张粉霞、儿科住院总杨琳东,迅速开启绿色救治通道,将患儿置辐射台保暖,医护配合抢救,给予患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无创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路、完善相关检查等对症治疗。
  值班医师追问病史,了解到患儿系双胎之小,同胞姐姐出生后不久即死亡,家属情绪低落,压力极大,对小女儿治疗的期望值很高。“请你们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小女儿能够平安健康地活下来。”患儿家属激动地表达着愿望。
  肩负着患儿家属的共同期望,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赵新、新生儿病区主任常祎以及医护团队深感责任重大。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坚持医护人员共同查房,详细讨论诊疗护理方案,成立特护小组,责任制护理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
  经过3天无创辅助通气及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宝宝顺利通过了第一呼吸关,为生存赢得了机会。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为宝宝重建生命之路
  看着宝宝一般情况和呼吸渐好转,医护人员在高兴的同时,内心却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成功度过第二营养关才是保障早产儿成功救治的关键。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鼓励患儿妈妈建立喂养信心,给予患儿微量母乳喂养,从0.5ml/次开始每2-3小时经胃管鼻饲注入,逐日增加喂养量。一周后,患儿奶量增加至10ml/次,喂养的过程中出现了喂养不耐受,出现呕吐及腹胀。
  因早产儿胃肠功能还不成熟,经口喂养及外周给药均不能维持患儿基本生理需要量,所以建立PICC是患儿唯一的生存希望!
  早产儿血管如细丝,而国内PICC留置导管管径最小1.9F(穿刺置管针粗直径约1.9mm),这无疑增加了穿刺难度。为确保穿刺成功率,新生儿病区护士长李星,骨干护师宗娜娜、张小艳共同评估、讨论、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确认血管解剖位置及走向,并根据患儿情况确定了2处可置管部位。8月1日,李星、宗娜娜、张小艳按操作流程顺利在贵要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患儿建立了生命通道。PICC导管留置21天,帮助患儿顺利过渡第二肠外营养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患儿呼吸平稳,吸吮有力,奶量50ml/次,体重达2010克,已于9月7日顺利出院。
  据了解,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12月率先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新业务。截至目前,体重最小的患儿仅有860克,置管最长留置21天,极大程度减轻危重、早产儿、极低体重患儿的痛苦,减少外周血管破坏,减少了反复穿刺引起的感染,提高了患儿的存活率,为高危宝宝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