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传奇的袁家沟
清涧袁家沟。榆林日报 刘继远 摄
  本报记者 思博海
  清涧县袁家沟村,东临黄河,西临无定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这个隐没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中的小山村并不显眼,普通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这个537口人的小山村,却成了闻名全国的“传奇”村。
  这里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好几位省委书记和百余名中高级领导干部之地。
  10月22日,记者来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居住了16天的院子,一进大门就看见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院子里一线五孔窑洞,毛主席当年就居住在中间那一孔。
  窑洞里陈列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物品,窑洞最里面是一个黑色的屏柜,还有一张八仙桌,左右分别放着两把太师椅,八仙桌上是一个竹篾编的暖壶,还有喝水的茶缸。炕上是一床简单的被褥和枕头,除此之外,是已经保护起来的一个小炕桌。
  70多岁的白炳池是村里的义务讲解员。据老人介绍,1936年2月7日早晨,毛主席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到距离袁家沟村10公里的高家洼塬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当时登高远眺,被满山满谷间的壮丽雪景吸引,灵感突发,回来后,就在这个小炕桌上写下了《沁园春·雪》。
  这里不仅是《沁园春·雪》的创作地,还是《东征宣言》的创作地,2月17日,毛主席发表著名的《东征宣言》:“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并且说明:“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
  袁家沟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一代伟人毛主席和《东征宣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因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7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而闻名全国。
  据村里的老人讲,尊师重教是袁家沟村一以贯之的传统。对用心读书学习的孩子,父母宁可砸锅卖铁,也不让子女辍学。袁家沟从明朝设私塾以来,虽时移世变,但从未间断过。这个小山村,单就一个白姓家族,自明清以来,就先后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高官才俊。新中国成立之后,办学之风更加浓厚。至盛时期,村子东沟的20多孔窑洞作教室,有200多名学生,邻近村庄的孩子也慕名前来就读。袁家沟之所以人才辈出,正是从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和初级教育。
  如今的袁家沟村,有了崭新的村委会活动室、休闲娱乐的活动广场、宽敞硬化的水泥路……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多元。除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胜地,袁家沟还是独具魅力的“红枣之乡”。每到金秋时节,这里的山山峁峁披红拥翠,流芳溢香,红枣个大、肉厚、皮薄、核小,已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金元宝”。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在此追寻红色足迹、探访袁家沟的传奇。
  我们相信,袁家沟村会有更多的后人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建设出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