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延川乾坤湾,自然少不了一睹小程村民间艺术的风采。在即将走出乾坤湾黄河地质博物馆时,一幅幅色彩明艳的画卷让记者不由地停下了脚步,画堆中间的民间艺术家刘晓娟正在一步步展示着布堆画的制作过程。
这绝不是我第一次见到布堆画,但如此近距离看着一块块不同颜色、大小的布头慢慢拼贴起来却是第一次。
布堆画是原始劳动形态男耕女织的产物,其雏形源于陕北农村婆姨的针线活儿。陕北黄土高原自然条件艰苦,常年劳作在外的汉子们的衣服磨损较快;调皮的孩子爬坡上树,衣服不是破了这儿就是烂了那儿。心灵手巧的婆姨们在物质贫乏的生活中依旧有着对生活最美的希望,在打补丁时就有意剪成一定的图案,如小孩的鞋尖破了,爱美手巧的母亲就特制一块虎头形状的布缀在鞋尖上,就成了“虎头鞋”;枕头开了洞,找几片上了色的布头拼剪成花草鸟兽等形状缝缀上,称“堆花枕头”;铺盖烂了,选用不同颜色的布块做个团花、“囍”字,就成了“堆花被褥”。巧婆姨们细针纳缀,别出心裁,层层堆摞、厚厚缝纳,让那些原本破损的衣物变得既好看,又耐穿。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布堆画渐渐脱离了纯粹的实用性,人们特意将它装饰在裹肚、垫肩、钱包、烟袋等生活日用品上,就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和收藏品,使观者赞叹不已。
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深为布堆画感染,曾即兴题词:“堆彩成佛,终日叩拜”,这终日叩拜的佛说的就是布堆画。从刘晓娟的讲述中记者得知,延川一带的布堆画风格明艳拙朴,生活气息浓郁自然,其创作材料为自行印染的各种土织粗布,染以青、赤、黄、白、黑等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画面大多夸张绚丽,意象生动,想象奇特。由于它是用彩布层层堆贴而成,多的可达十几层,因此有厚重的独特风格。
过去,许多民间布堆画艺人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她们的启蒙大都是走村串巷地看,然后回到家自己琢磨,而它的造型基础就是民间剪纸,色彩基础是民间刺绣。曾经问过几个艺人,您那布堆画都是咋学的?大都回答,“我也说不清,一开始也没人教,就是喜欢,在外面看到别人衣服上有个什么好看的样子,就自己回家试着剪个样子也绣在衣服上,慢慢就学会了。”
初中文化的刘晓娟,受母亲影响特别喜欢布堆画、剪纸,因为家中姐妹多,缝缝补补就是家常便饭,衣服破洞了自己剪个图案补上,从小就练就了一双巧手,1992年她有幸参加了县上举办的布堆画、剪纸学习班,师从著名民间艺术家冯山云,开启了她真正进行自我创作的“艺术”人生。
布堆画就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长轴,不仅记录着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点,从刘晓娟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来。
记者随手拿起一幅作品,问起缘由。刘晓娟说,每一幅画都是自己生活中经历、看到或者所希望的场景。“比如这幅,纺线线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的,如今见得不多了,就想通过这种形式把它记录下来,让人们看看曾经的生活场景,因为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属老虎的,所以我就在这名妇女的胸口做了两个虎的造型,表达一种把孩子放在心口的爱意……”
有句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凝聚着智慧与艺术的布堆画就是如此,从一个补丁走来,绽放得愈加绚丽。巧手艺人们用智慧给生活原本的模样绘上了色彩斑斓的基调,把平淡的日子过出了艺术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