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怀念我的老师赵望云
  杨禄魁
  1962年7月,经在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的杨兴叔父介绍,我有幸成为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学员班的一员,跟随几位老师学画。当时我是一个农村孩子,李梓盛先生带我见到了何海霞老师并风趣地说:“你是他的弟子,他是你的师傅。”何老师看了我用铅笔画的素描、人头像后,顺手拿三开纸画了几种树、石和山的画稿让我带上,要我从临摹古画开始。我带着老师的画稿回到农村,临摹了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卷,还有石涛、石溪的画。第二年何老师去中央美院教学,李梓盛老师带我见到了赵望云老师后说:“何老去了北京,你以后就跟赵老师学画,他是咱分会主席。”赵老师看了我的画,鼓励我画得好,见我是农村娃,很高兴地说:“我喜欢农村娃。画画要画生活,在农村农活你都会,把干农活的劳动场面、人物、牛马拉犁、拉车画出来,这些你都熟悉,这一点你比其他学员强。他们是城里娃,缺这个。多画速写,我要看。临摹古画按何老师要求画,另外还要练字。我当年在农村,农活我都会……”说着,老师顺手从书柜里找出一本32开大小的线装书给我看。“这里面是我当年在农村画的画,冯玉祥将军还配了打油诗石印本,解放后是一个朋友转交给我的”。看了书里的画我很高兴,老师把农村人画得真好,干活的动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一点做作都没有,很朴实。
  回到农村后,我就按赵老师指的路子画,速写本与钢笔不离身。干活间隙,雨天,就连走亲戚的路上都画,越画越起劲。画了许多画,拿到西安让赵老师看。老师很高兴,鼓励我很勤奋,这样画下去以后定会有出息。现在看来,当时我的学习方式是直面生活的走读方式。
  老师的艺术思想是站在劳苦大众的一面,歌颂他们,特别是乡村中的农民。老师出身农民,他了解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过上好日子,成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向大自然索福。老师和农民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用画笔歌颂他们,鼓励农民创造幸福的生活。老师是一个人民的画家,不画不劳作的人,不画不耕地的牛。从历史上看,望云老师是当代用传统笔墨反映现实生活的开拓者,在茫茫的艺海中,默默耕耘着。望云老师的艺术思想、艺术道路犹如艺海中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一大批热爱艺术学子的艺海之路。
  望云老师爱学生胜过爱子女。他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家庭。我们很尊敬老师,把老师当自己的父亲看。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我们堂堂正正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
  像黄胄、方济众、徐庶之三位师兄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完全体现了望云老师的艺术思想和方法。他们艺术上的成就是望云老师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见证。
  追忆当年跟随望云老师学画的岁月,老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老师的德、艺滋养了我的艺术人生,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老师身教重于言教,重人品、艺品、道德操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画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给我指明一条道路,就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时常告诫我:学画一是“学古人”,要从临摹入手,要对临、背临、意临,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古人的心。还要多读画,赏画,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学古人是为了获得传统的绘画技巧、用笔、用墨、用色、用水、章法,为自己打下扎实的绘画功底。二是“法自然,师万物”。老师非常注重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到火热的劳动中去,画自己身临其境的景物,用笔墨直面生活的感悟,营造美好生活家园。他指出画创作画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是不行的,到生活中去感悟,收集生活素材,不能走马观花,要认真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树、云、水、人和动物相处的概况及生活规律,用写生、速写目识心记,把看到的物像画下来,把不同地域的特点详细记下来。要抓住地域气息特色,北方和南方不一样;新疆、陕北高原、陕南不一样;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都不一样等,这些都是要通过观察才能获得的资料。这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只有用心领会、用心吃透,方能化生活为艺术去作画,酿造出甘甜的蜂蜜来。只有这样,地域气息才能在画面上油然而生,画中的景物才是活生生的,才能抓住观赏者的心,才能打动人。老师作画时,大西北的山川、河流、人文、历史等与他的心灵一拍即合,笔端蘸墨迅疾地以顺、逆、侧、转、拖多种笔法,绘于纸上,然后小心点画完善,这就是他常说的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也是拖泥带水一遍过。他画画用的是大笔长峰狼毫,画的线条是粗线条,笔笔力透纸背,不论干湿、浓淡,皆厚重、苦涩,含有一种饱经风霜的生气,呈大师气派。
  我最后一次见到老师,是在北大街西五路南边那个家属院。我顺楼巷走到院子,老远看见老师在一个破藤椅上坐着,胸前还用绳子拦着。老师看见了我,不停地给我点头。我含着泪水跑到跟前,老师不会说话了,口只是一张一合听不到说什么。师母看我来了,从屋里出来,向我打了招呼说:“你老师不行了……每天还要在院子坐坐,怕掉下来还得用绳子拦住。”
  1977年3月29日望云老师逝世。一位艺术大师告别了亲人,告别了事业,告别了大千世界。他作画时沾在裤子和衣服上的墨迹还留着,手上也有,那墨迹浸在皮肤里洗也洗不掉。望云老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热土,永远地放下了他手中的画笔,永远地离开了热爱他艺术的人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79年,望云老师得到平反昭雪,洗刷了“反右”及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一系列错误结论,重作定论:“望云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一生,是独树一帜、走自己艺术道路的一生,他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2006年9月12日,望云老师的子女把父亲生前351幅国画精品无偿捐给了中国美术馆,归还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们兄弟姐妹日子过得不是都很宽裕,没有一个提出把父亲的画卖一张。他们看的不是钱,要的是大公无私的思想,是把父亲的品德发扬光大。在首都北京中国美术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单位主办了《纪念赵望云百年诞辰暨捐赠作品展》。我和夫人专程从西安去北京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展厅重读了老师的作品,件件作品打动人心。站在画前,老师画风朴茂的感觉、地域气息、泥土浓香味直面扑来,我的眼睛湿润了。细看每幅画都记载了当时的历史,像这样的作品在当今画坛是见不到了。这批作品现收藏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成了文物。美术作品是文物藏品的一个部分,藏品的等级是以其藏品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高低来定的。望云老师的作品都具备这个条件,可以说件件是一级,还有的是国宝级文物。这批文物是祖国的财富,是人民的财富,将世世代代传下去,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望云老师的艺术思想永放光芒。
  望云精神不朽!望云艺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