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内的晋绥干部会议室暨军区礼堂 本报记者 祁小军 摄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前的雕塑 本报记者 祁小军 摄
采访团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前聆听讲解员讲解 本报记者 祁小军 摄 党中央和毛主席成功东渡黄河之后去了哪里?记者一行一路追随党中央毛主席的足迹继续走了下去。
蔡家崖位于山西省兴县城西,是蔚汾河畔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离县城只有7.5公里。10月23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蔡家崖镇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林木掩映中的蔡家崖格外庄严肃穆。记者了解到,此处不仅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也是毛主席东渡黄河后的落脚地。3月23日,党中央和毛主席成功东渡黄河后,辗转来到晋绥解放区的首府蔡家崖,住在贺龙元帅的窑洞里。毛主席在蔡家崖居住了11天后,于4月4日离开。
讲解员李芮延告诉我们,蔡家崖作为当时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它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是保卫延安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北平、天津联系的国际交通线;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是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部队转战陕北的大后方。毛主席来到这里时,贺龙和他的120师已在此处生活和战斗了多年。毛主席来了之后,贺龙将自己的居所——院子里左边的两孔窑洞让给毛主席居住。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毛主席到达蔡家崖的当天晚上,不顾旅途疲劳,听取了贺龙和中共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关于晋绥解放区土改和整党工作的详细汇报。他谆谆告诫晋绥干部和群众:要记住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要记住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对于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要早上想一想,中午想一想,晚上想一想,一日三思,不要犯错误,要做一个自觉的、完全清醒的革命者。他还以黄河上掌船的老艄公为例,意味深长地对一些干部说:黄河上的老艄公,不管风吹浪打,眼睛总是朝着前方,双手总是牢牢地掌着舵。这就是说,在革命运动中掌握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使新闻工作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4月2日上午10时,毛主席在警卫员值班室接见了《晋绥日报》的20多个编辑人员。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该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最后,他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该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
据介绍,《晋绥日报》前身是1940年9月18日创刊的《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改名,1949年5月1日停刊。
记者看到,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复原了一个场景:毛主席站立着,用一个拉弓射箭的姿势比划着讲话。李芮延说,这是毛主席比划着跟大家讲: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就会清醒起来。
谈话中,毛主席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办报的路线与方针、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这篇谈话收录在《毛泽东选集》。应大家要求,毛主席为《晋绥日报》挥笔题写了报名,并题写了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70年过去了,毛主席的这个谈话,系统地论述了党的报纸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办报路线、报纸风格及新闻工作者的作风等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于今天我们加深对党的新闻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仍然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